玉三郎在零八年的歌舞伎海报上(The Kabukiza Theatre by Shochiku,September, 2008)
文/翁佩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不同于中国文化中浪漫的衣襟和腰间玉佩,日本文化中似乎更倾心于衣袂。因为它常常藏着秘密,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云淡风轻的描述,在那人扶著他登车准备去庙里诵经供养时,袖间的秘密或许就在抬手的那一剎那不小心遗漏了。
日本歌舞伎花魁玉三郎在那年花絮道中缓缓抬手,将浅黄色的衣袂投入空中,又如流风回雪般落盖在鬓边的金步摇上。这一幕在日本戏剧中称为“Hagoromo”;这个手势的意思可以顺而理解为“遥望月亮”。浅色的绢绣轻轻盖在头上,像极了月光笼罩着眼前人。
“京都到猫步”( Kimono:Kyoto to Catwalk)(来源:V&A官网)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是英国妇孺皆知的时装艺术展览馆,收藏了大量欧亚服饰文化遗产。这季的和服展览“京都到猫步”( Kimono:Kyoto to Catwalk)真是让和服爱好者们一饱眼福,从江户时代的各中扎染友禅染的妖艳,直到現代舞台上的万种风情,和花哨的Cosplay少男少女,和服已经超越了作为一种物质资产的代表,成为在这个思想与争论百家齐放的时代中不可替代的一个思想载体。
和服在京都(来源:V&A线上展览截图)
第一章,和服在京都(Kimono in Japan)
初次踏进青绿色的展厅,仿佛顿时置身于古老而传统的日本京都府。这样的竹青色铺陈在时间浸浸染的黄色画卷中,显得格外古朴。京都,是和服的发源地,也是一个承载着日本“六朝粉黛”的一座城;随处可見的竹子在陈设中呼应着京都的原始竹林,也提醒着每一个参观者,眼前这些浮华的‘着物’(Kimono)其实都只是蔽体遮羞之物,以供我们每日出行方便;即使如今的奢侈品牌早已将这些原本的概念移花接木,我们也应该记得衣物于人类本身的意义。
一入展厅(来源:STOREYSTUDIO空间设计工作室为V&A和服展览的空间设计https://www.storeystudio.com/project/va/kimono-kyoto-catwalk-exhibition)
小廊回合曲阑斜(来源:STOREYSTUDIO空间设计工作室V&A和服展览的空间设计https://www.storeystudio.com/project/va/kimono-kyoto-catwalk-exhibition)
玻璃展柜的后面,根据布料保管专家建议使用T字型的架子为我们呈现每一件来自日本的收藏品,这样能更好的保护设计的原型以及大幅度减少收纳时带来的破损。这使我想起了一种日本国画形式“Tagasode”,翻译过来就是“谁人衣袂”。衣袂,深衣广袖在亚洲共通文化意识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元素。这种国画与中国山水相较,呈现出一种“有我”的境界。王国维认为,当万物皆沾染个人情感时,便是“有我”的境界了。“谁人衣袂”这种绘画形式沾染的是作画之人浓烈的感情色彩,画面往往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纹与色块,一件件大褂整齐的晾在木架上,色块以最大的幅度填充目光,非常鲜艳明亮。虽然没有中国国画中“无我”境界的大气恢宏,但是这些明艳的布料作为装饰品也是非常悅目。尤其是制成屏风,大色块的确有调解室内现代钢筋水泥的灰暗色调的功能。
谁人衣袂 (来源:The Kura江户时期古典屏风)
第二章,洋人的和服(Fashion for the Foreign)
日本,顾名思义,一个东方国度。十九世纪初荷兰商会是最早与封建时代的日本打交道的洋人。那种妖冶不羁在西洋人眼中无疑证实了现代流行在欧美的“东方学”(Orientalism)的始祖。在那个时代,西洋人眼中的东方是妖冶不羁的,这种思想也在他们的服装设计中得以体现。女性洋服中开始涌现出大量和服元素,比如腰后的大型蝴蝶结,深V领口,还有侧开的大袖子都是洋服借鉴了和服之后的改观;当然也少不了质感上的蜕变,比如大篇幅的刺绣,以及丝绸质地的装饰品。在洋人眼中‘和风’成了一种女性美的符号,充满了放荡不羁与万种风情。
和风洋服(来源:Kimono for export, probably Kyoto, Japan, 1905-15. Museum no. FE.46-2018.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在这一章节的场景设置中,我们在上一章走过的竹林在此换成了大批曾经摆设在西洋别墅中的竹木家具,在争奇斗艳的和服之间,完全衬托出西洋服饰与和服碰撞出的火花,红色的背景鲜亮而浓烈。因为十九世纪初风靡一时的中国风(Chinoiserie )与和风(Japanism)在太太们的社交圈子里都象征着家主的品味高级。不仅仅是家具设计,还有室內装修,都得是中国或者日本风格的才是圈子里最高档的。
然而不可不说的是,这一点崇拜使“东方学化”早早在欧洲酝酿着一种殖民思想;或许今天的深V,侧开裙,都是当今欧美主流审美中残留的“东方学化”。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正视这些设计,了解她的来源,才能够理解今天的主流审美的形成。社会中施加在女性身上的审美很多時候是以西方人的眼光看待中国,以及亚洲文化,而不是以本土人的眼光看待本土文化。这大概就是V&A举办这次展览的意义了,开场白中,策展人多次声明这次出展的目的不是取悦于人的“平面色彩”,而是穿在身上的一种“视觉符号”,是个性的载体;是承载个人思想之物,而不是单纯的亮眼之物。
洋人的和服 (来源:V&A线上展览截图https://www.vam.ac.uk/exhibitions/kimono-kyoto-to-catwalk)
洋人的和风首饰盒子,化妆品盒子 (来源:V&A线上展览截图)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和风镜子盒。(Vanity case in the shape of an inro, Cartier, photograph by Nils Herrmann, Cartier Collection © Cartier.)
第三章,前卫艺术下的和服(Avant Garde)
时装这一观念在二十世纪到达它的演变高潮,个性化的扮相和多元文化融合使服饰文化成为了不可超越的经典。在‘前卫艺术’时代的欧洲,频繁的文化交流使欧亚大陆的绘画,设计,音乐,逐渐成为国际化艺术作品。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之前欧洲民众对于“Chinoiserie”“Japanism”的痴迷。
在看展之前,一直有一个问题萦绕在脑海:到底什么是“性感”?是女生穿海军服短裙?还是男生的西装革履?
采访中的齐藤上太郎 (V&A线上展览及采访截图)
在听了当代日本杰出设计师齐藤上太郎 (Jotaro Saito)在采访中的一句话后,我觉得我似乎有线索了。
他说:“between the lin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kimono and the tabi socks, you get a glimpse of skin.”
“脚裸处那么一小块肌肤,在白袜子与衣角之间,在踏上石阶的时候不经意的露了出来。”
他对于“性感”的理解并不是难以启齿的,也不是不可描述的。而是在一个和煦的午后,轻快的木履踏上青苔附上的石阶时,着物的边缘在脚腕之际因为迈步的一瞬间而轻撇,掀开一块,露出小腿一瞥。
对于上太郎来说,这就是当之无愧的惊鸿一瞥了。这对于今天的审美是前所未有的新思考方式。今天我们的确活在一个近乎“定格”的状态中,对于事物的理解常常成了平面图片,拘泥于静态的,单一视角的。所以,我们除了眼睛之外的感官似乎在这个多屏幕年代薄弱了很多。服饰,无论是拾阶而踏,还是拂袖而去,我们其实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美感。
世界的舞台 (来源:STOREYSTUDIO空间设计工作室为V&A设计的展厅https://www.storeystudio.com/project/va/kimono-kyoto-catwalk-exhibition)
在最后章节的场景设置中,“Kimono in the World”,中央的一颗红色的参天大树非常醒目。使我想起了日本傩剧戏台子上常常出现的绿色松树,不同的是这次是深红色。这个场景设计充分渲染了和服的戏剧性,以及它给穿着之人带来的行为上的影响。
Dior的和风设计(V&A线上展览截图)
与我们近年来万人空巷的汉服复兴行为艺术活动一样,服装是一种帮助我们重新寻找“本土人”意义的方法。我们不需要再以洋人的眼光去欣赏本土文化,而是以本土人的目光欣賞自己的文化。故此,穿着汉服,并不是纯粹复古,而是新一代人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批判,并将其公开化。不管是汉服,还是和服,它的戏剧性总是能够给我们一片自由的舞台;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的同时,又将不同的我们凝聚在一起。
Alexandra McQueen(V&A线上展览截图)
这颗巨大的红松树吸纳着几条河流,展览空间设计师用红色的沙子铺上日式园林的中的沙河,环绕在整个空间,将一个个小岛上的服饰文化用流水带到中央,共同培育出一颗参天大树。暗示着在这个在伦敦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举办的服装盛宴里,它作为一个优秀文化交流空间,展示出一种能够凝聚多元文化,多民族的艺术载体。
本次展览图录(来源:作者拍摄自己的桌面)
通过时间的沉淀,我们与先人和前一辈对于服饰文化的看法或许有冲突,或许有默认,但重要的是,至少能够通过这样的展览中,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文化曾经的样子,也对未来的样子做最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