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石窟第九窟主尊
2021年5月29日,“索象臻境——中国响堂山石窟艺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西郊会议中心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响堂山石窟管理处、响堂山石窟艺术博物馆、邯郸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磁州窑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承办。本次研讨会为首次在京举办的响堂山石窟艺术专题学术研讨会,对于围绕响堂山石窟开展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嘉宾合影
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嘉宾有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与邯郸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等多所院校的教授与学生,以及来自故宫博物院、响堂山石窟管理处、响堂山石窟艺术博物馆、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工作室等多所相关单位的学者与艺术家。
本次研讨会的策划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美术理论家、雕塑家胥建国先生发言
研讨会开始,本次研讨会的策划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美术理论家、雕塑家胥建国先生宣读了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先生发来的祝辞。祝辞讲到,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邯郸,也就是邺城,是一个被严重低估了的地方。如果说,曹魏时期的邺城,还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话,北魏以后的邺城基本上被人遗忘了,连带着邺城区域的响堂山石窟等艺术殿堂,也长期在事实上处于被忽略的位置。这里既有对北朝历史的观点问题,也有受到种种限制开展工作十分有限的问题。这种状况,在过去或许还情有可原,但今天确实不能在延续下去了。因此,他认为对邺城、响堂山及其周边地区博物馆的关注是十分可贵的,从雕塑艺术入手来促进相关学术研究的思路也充满了睿智和可行性。他衷心祝愿研讨会圆满成功,也衷心祝愿在北朝雕塑艺术研究方面能取得更新、更多、更深入的科学成果,让响堂山石窟恢复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里程碑的光芒。
“索象臻境——中国古代雕塑考察组”调研北响堂山石窟
随后,胥建国先生阐述了举办此次研讨会的目的与意义。他说到,响堂山石窟相对于四大石窟,它的推广宣传还不够,还需要让社会各界更多的来认识它,更大层面促进它的艺术保护和学术发展,此外对我们继承发扬传统雕塑艺术打造当代雕塑文化也都有着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如何更好更深入地“打造中国当代雕塑文化”,就需要不断通过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来耕耘充实,完善中国雕塑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热爱中华文化的艺术人才,让更多的人理解并认识到在振兴中华传统艺术和广泛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构建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时代和打造中国当代雕塑文化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通过不断深耕把优秀的传统艺术总结并转化出来,既与古为徒,又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为打造有中国气派和人文精神的雕塑作品,为繁荣世界雕塑艺术,丰富人类精神与情感做出应有的贡献。
清华美院博士、青年学者孟媛女士作为研讨会学术主持发言
清华美院博士、青年学者孟媛作为学术主持,介绍了响堂山石窟艺术的概况。她提到,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太行山支脉,由北响堂山(鼓山石窟)、南响堂山(滏山石窟)以及小响堂山(水浴寺)三处石窟群组成。响堂山石窟最初开凿时间有东魏说和北齐说,在隋、唐、宋、明等各朝代都有开凿窟龛。作为北齐时代最大的佛教文化遗存,响堂山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经过几次灭佛运动以及近代的盗凿,很多经典的造像已经流失海外,目前现存大小造像5000余尊。响堂山石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过渡作用,也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随后她讲述了在学术研究中关于响堂山石窟在史料中的定名问题,以及国内外关于响堂山石窟研究的学术现状。
响堂山石窟第九窟内景
响堂山石窟艺术博物馆馆长赵立春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
响堂山石窟艺术博物馆馆长赵立春自1985年以来,一直坚守在响堂山石窟进行保护、研究和文化挖掘,至今已经扎根这里度过了36年。作为响堂山石窟艺术研究的专家,他感慨道,过去关于响堂山石窟的研讨会大部分都是在当地召开,这是首次在北京召开关于响堂山石窟艺术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他提到了对于响堂山石窟的研究以前多是考古和宗教学,目前响堂山石窟的研究处于一个开放的状态,之后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进来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提供多角度的研究视角,将石窟造像上升到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和进行学术探讨。以考古学为基础,加入美术史的力量,让不同艺术门类的人参与到石窟艺术的研究中,去拓展多维度多空间的研究角度,并在现场邀请学者们前往响堂山石窟去考察调研,共同探索响堂山石窟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翁剑青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翁剑青先生讲述了学术研究的方法以及进行研究的着眼点与发展方向。接着赵立春老师提到的跨学科问题,他认为研究一个问题,从不同的学科来研究,就会有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问题意识,那么问题的范畴和研究的方法,以及要解决的问题都会不一样。在做研究的时候要清楚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前人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现在的研究对当下有什么意义。需要去思考传统的民族文化对于中国当下的雕塑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能提供什么样的创作方法论,怎样的审美经验,对于材料和工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学习不是要成为别人,学习的目的是了解方法、观念和技术,包括审美经验,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创作体系。并且通过了解文化和历史,从而了解中西方之间的差异,激发我们产生新的观察方法,新的表现方式,和用新的媒介进行创造。
美术理论家、《中国雕塑》主编宋伟光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
美术理论家、《中国雕塑》主编宋伟光先生强调了学术研究中要正本清源,以考古学为基础,以正确的研究方法,打开思路,拓展学术视野。他认为中国近百年的学术史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接受西方的科学体系,另一方面中国有自身的考据学,两者都非常重要。考古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基础,这一基础是带有科学性的,这是必须的。另外考古学还有类型学当中的研究,涉及到文化、地域、交通等等领域。我们今天不是开考古研讨会,也不是开美术造型研讨会,是基于考察之后对古代造型的认识,从中探讨怎样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和运用。一个文化不是独立的,要打好基础正本清源,还是要从考古学开始,这是我们的命脉,如果离开考古学就会有偏差,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其它问题的思考。
雕塑家黄兴国先生在探讨会上发言
雕塑家黄兴国先生出生于鼓山的东麓,响堂山石窟对于他来说无比的熟悉,是他小时候的“游乐场”。他真正开始重视响堂山石窟,是在画家前辈洪世清的影响下。洪世清于八十年代初去过响堂山石窟的他后来每每提到都会赞叹不绝。九十年代时,洪先生在沿海礁石上刻下图腾或许也有受到石窟艺术的感染。在先生的影响下,他才开始以另外一种眼光来关注响堂山石窟。在本次研讨会上,有很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以不同的目光,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不同的观点来切入和探讨响堂山石窟的研究问题,为家乡的石窟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响堂山石窟管理处主任窦志军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
响堂山石窟管理处主任窦志军先生在发言中提到,目前响堂山石窟正在进行的工作和项目,一个是和社科院在做联合考古报告,另外在筹建一个新的响堂山石窟数字博物馆。他对于来自多所重要高校的学者着力于对响堂山石窟进行多角度的学术研究表示感谢,学者们的研究对于响堂山石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他表示希望能与学者多增进联系与交流,多进行协商与合作。
邯郸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王琦在研讨会上发言
邯郸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王琦则在发言中介绍了围绕着鼓山的邯郸历史文化名人,并真诚邀请与会嘉宾前往学院的艺术类相关科研平台参观交流。他希望能一方面整合教育资源,为学者们提供更多的资源来进行学术研究;一方面将重要学术人才引入到地方院校中,以提高科研水平和并带动青年教师的能力。
研讨会现场
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黄文智发言
此外,还有多位青年学者和青年艺术家在研讨会上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其中,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黄文智以《响堂山石窟东魏至北齐窟龛佛像造型分析》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他根据响堂山石窟东魏至北齐佛像着衣形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四组讨论,归为三期。他在研究中发现响堂山石窟这些佛像基本延续了中原北方此前开窟造像形式,与河北中南部流行以白石材质雕刻的单体造像在雕刻工艺上区别明显。
人民美术出版社期刊采编中心副主任、《书法教育》副主编范雨萌发言
人民美术出版社期刊采编中心副主任、《书法教育》副主编范雨萌以《观·看响堂山石窟》为题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她从社会学、民俗角度和空间视域等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对响堂山石窟的研究可以跨越学科、艺术门类的分类,从更加宏观的、历史的角度进行整体研究,如对石窟内刻经的研究,在研究其内容、功能、位置的基础上,从书法空间经营、建筑装饰、字体与空间关系等角度加深对其的认识与了解,丰富对响堂山石窟的研究。
“索象臻境——中国古代雕塑考察组”调研鼓山山脚下常乐寺遗址
青年雕塑家、故宫博物院馆员黄齐成发言
青年雕塑家、故宫博物院馆员黄齐成分享了《北朝佛龛样式与中国家具渊源的两个问题思考——以响堂山石窟造像为出发点》的研究。一方面,他讨论了帐形龛与古代帷帐家具陈设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讨论了尖拱龛、圆拱尖楣龛与中国壸门纹饰的问题,列举了很多中国古代壸门造型的器物案例,从而提出佛教文化的尖拱龛与圆拱尖楣龛上的造型与中国传统壸门造型有一定关系。
青年雕塑家肖靖发言
青年雕塑家肖靖汇报了此次响堂山石窟考察情况,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胥建国先生带队的“索象·臻境——中国古代雕塑考察组”一行带着问题意识共同前往河北邯郸开展了以“中国古代雕塑”为主题的学术考察活动。相继考察了北朝考古博物馆、北响堂山石窟、水浴寺、响堂山石窟艺术博物馆、南响堂山石窟、邺城博物馆和邺城考古博物馆。
考察组在邺城考古博物馆前
青年雕塑家董泽华发言
青年雕塑家董泽华则就清华美院本科响堂山石窟造像临摹学习过程进行了汇报。胥建国先生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一门课程中,首次将响堂山石窟艺术造像作为课程研习内容,同时,也是目前在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相关课程中的首次应用。在教学中,胥建国先生采用教师讲授、学生互评、临摹示范相结合,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雕塑蕴涵的艺术精神,建立文化自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健磊先生做总结发言
在研讨会的最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健磊先生做了总结发言。他谈到,彩塑专业委员会一直是关注传统雕塑包括佛教造像。对于响堂山石窟文化,实际上对很多人是知识盲点。通过本次研讨会的活动,实际上希望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响堂山石窟艺术,也希望有越来越多青年学者加入到研究的队伍中来,在前辈们的基础上,找到更多更具有创新意识的研究角度,为我国的雕塑事业以及石窟艺术事业添砖加瓦。
研讨会现场
“索象臻境——中国古代雕塑考察组”调研南响堂山石窟东方摩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