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十年一遇,宋画山水三巨作聚首展出

十年一遇,宋画山水三巨作聚首展出

时间: 2021-10-22 | 片长:00:10:52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本影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年10月6日至11月16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北部院区即将进行整修工程前,推出“镇院国宝”重磅特展。我们所熟知的宋画山水三大代表作:范宽(约 950-1032后)《谿山行旅图》、郭熙(约 1023-1087后)《早春图》、李唐(约 1049-1130后)《万壑松风图》再度聚首。上次在“国宝总动员”展览(2011年)中三幅巨作合体展出,已经是十年前的往事了。

根据画上纪年来推算,时代最近的《万壑松风图》创作于1124年,距今已经 897年,《早春图》创作于1072年,距今长达 949年,《谿山行旅图》虽然没有明确纪年,但作品年份距今更已超过千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考量三件国宝的年代久远、绢本质材脆弱,为了加强保护珍贵古物,减少被光线照射的时间,规定每次展览至少必须间隔三年以上,而且展期不能超过 42天。因此,这三件巨制宋画山水的同场相聚,就更值得人们期待。

这三件巨幅立轴,代表了北宋“巨碑式”山水画的典范,通过对自然的静观与体悟,体现出宋人对自然的感受,深深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

宋 范宽《谿山行旅图》

范宽是出身于陝西华原的平民画家,他以独到的自然观察力,创造了令人无比震撼的恢弘巨障。

密密点画的笔触,彷彿铺天盖地的雨点。

那道从天而降的悬丝瀑布,为半掩于树林中的古刹,敲击出最清亮的梵音。

在渺小旅人和驴队的背后,巧妙地潜藏著范宽的签款。千载以来,始终默默无名,孤寂地向人们诉说著一段谿山行旅的绝妙故事。

郭熙 《早春图》

郭熙是北宋的宫廷画家,也是绘画理论家。郭熙在1072年画的《早春图》,是他存世最经典的山水钜作。

这幅画描写初春时节,瑞雪刚刚消融,大地逐渐复甦的景象。

画中有实体的山川、林木和建筑,也有无固定形象的缥缈云气和潺缓流水。

替乍暖还寒的初春,留下了一页处处生机的篇章,完美地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

宋 李唐《万壑松风图》

李唐是南北宋之间一位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在北宋末年画了《万壑松风》图。

这件作品虽然也属于巨碑式的构图,但是和《谿山行旅》、《早春图》不同的是,画裡面并没有点景人物或建筑物,也刻意缩小主峰,扩大近景树石的比例,使近景松林和观众的距离拉近。

让你仿佛置身在深山幽谷当中,可以静静地倾听微风吹拂过松叶,并且结合溪涧裡湍泉奔流的声音,成为一幅绘画和音乐和谐奏鸣的交响曲。

九幅后世绘画尽显三家影响

据悉,本次“镇院国宝”重磅特展在展出三件镇院国宝之外,也开辟展厅选展了受三家风格影响的九幅绘画,时代横跨元代到民国,呈显出后人汲古创新的时代风貌。这些后世追仿的实例,不仅具体而微地勾勒出三家画风的传续脉络,也更确立了范宽、郭熙、李唐在山水画史上的崇高地位。

清人 (原题宋范宽)行旅图 轴 绢本浅设色 纵155.3公分 横74.4公分

本幅与范宽(约950-1032后)《谿山行旅图》相比,结构相同,尺幅较小,中景平台、溪桥处占幅较大,主山气势不及原作恢弘。作品山石浑融,笔墨细緻,据近人研究,或许是王翚(1632-1717)所仿。

此作原为王时敏(1592-1680)收藏,左方裱绫王氏题跋(1671)提到曾收藏范宽画蹟,右侧宋骏业(约活动于1713前)题跋(1696)有王翬临摹范宽作品成缩本一事。

明 董其昌题仿范宽谿山行旅图 册 绢本浅设色 本幅纵57.5公分 横34.9公分

本幅收在《仿宋元人缩本画及跋》(又称《小中现大》),当中提到的名家,都是明清文人推崇的正统派画学宗师。

作品大抵忠于原作,惟山石、溪桥等处比例略有不同。对幅题识为董其昌(1555-1636)据原作转录。关于作者,学界有王时敏(1592-1680)、王翚(1632-1717)、陈廉(活动于十七世纪)等说法。将宋元古画制作成缩本,应为十七世纪风潮,主要目的为习画与鑑赏。

清 唐岱仿范宽山水册 纸本设色 本幅纵63.3公分 横42公分

唐岱(1673-1752后),满洲人,因善画供奉内廷,康熙皇帝(1654-1722)曾颁赠“画状元”。唐岱承继晚明以来正统派的仿古脉络,画艺深受帝王喜爱,有多幅仿宋元古画存世,为清代皇室所认可的仿古画风。

本幅布局类似范宽(约950-1032后)《谿山行旅图》,色彩更加清丽,笔触也比较纤秀,整体风格趋于装饰性,个人特色明显。

元曹知白山水册 纸本水墨 本幅纵68.1公分 横34.3公分

曹知白(1272-1355),华亭(今上海)人,画山水师法郭熙(约1023-1087后)。本幅前景双松耸立,枝枒犹如蟹爪,绘石卷曲如云。主山峰峦层叠,以淡墨层层渲染之后,再施以焦墨强调明暗向背。滨水坡岸间有溪桥行旅,后方水域幽深平远。

全幅墨色层次丰富,呈现云雾缥缈的微茫景致,将宋人雄浑的笔墨气势,转化为秀润清新的元代文人墨趣。

传宋郭熙秋山行旅图 轴 绢本浅设色纵119.6公分 横61.3公分

本幅画秋日山景,远方山势绵延曲折,中央以水域区隔两岸,茅舍楼阁错落其间,构景细琐。人物刻划精微,以骑驴、渡江等点出行旅主题。

左下方石间款署“郭熙”,山石、枝干虽可见到郭氏特色,然已无北宋主山堂堂之势,且笔墨自由放逸,气息较近似明代画家。根据画幅右上方印鑑,此作曾被明代云南贵族沐氏家族所收藏。

传明吴伟山水轴 绢本浅设色 纵172.6公分 横94.5公分 林宗毅先生赠

本幅画一高士坐眺远方,上方虯曲老树自岩隙间长出,山石以侧锋作斧凿痕迹,远景则以淡墨烘染,一片水气迷濛。树木狰狞的姿态,与人物的恬淡閒适互成对比,使画面具戏剧性张力。

作品承袭李唐(约1049-1130后)、马远(约活动于1189-1225)的南宋画院风格,画上虽有明代浙派画家吴伟(1459-1508)的字号“小僊”,但构图及恣肆放逸的笔法,更接近之后追随者的画风。

明 蓝瑛仿李唐 层岩红树册 绢本设色 本幅纵32.4公分横55.7公分

蓝瑛(1585-1664后),浙江钱塘人,为浙派后期画家。本幅选自《仿古册》,全册共十开,分别仿唐、五代、宋、元名家。

此作采用对角线构图,右侧画层岩叠嶂,山石以侧锋斧劈画法为主,著重块面结构,后方远山以色彩淡染,远近景虚实相映。设色清新绚丽,虽各幅标榜仿自诸家笔法,其实已将各法融会,以个人风格贯穿全册。

明 唐寅观瀑图 轴 纸本浅设色纵103.6公分 横30.3公分

唐寅(1470-1524),字伯虎,江苏吴县人。师事周臣(约活动于1450-1535),上追宋元诸家,此作博采众长,兼融文人画及南宋院体风格。

本幅画崇山峻岭,山石纹理以斧劈皴描绘,石壁间悬瀑转折而下,近水湍流层叠如虹,以墨线细緻勾画。树下高士观瀑听泉,一童子随侍在后。布局层次分明,空间具纵深感。

民国 溥心畲 古道斜阳轴 纸本设色纵95公分 横36公分

溥儒(1896-1963),字心畲,号西山逸士。习画以古人为师,文采及艺术成就深受后人推崇。

本幅描绘秋山涧水,长桥中段处有牧童奋力牵牛过桥,后有文士持杖尾随,画家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山野日常。山石以侧锋皴擦为主,树木枝干尾端勾如蟹爪,虽自题仿李唐(约 1049-1130后)、郭熙(约1023-1087后)两家,然已加入己意,呈现出清雅秀丽的文人画面貌。(本文图片、视频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文字编辑/许柏成)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1/10/21/202110211634808658461_336.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