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晶,烟台理工学院(原: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教师,中国网·亚博备用网址特约撰稿人。本文为2015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从自然的道理看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J15WB68。本文为2021年烟台理工学院院校研究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渗透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21JXYJP07。)
马头琴大师 齐·宝力高
在2018年暑假,我回到家乡锡林郭勒草原,参观了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有幸电话采访了齐•宝力高大师。在从事马头琴艺术60多年的人生岁月中,齐•宝力高大师不懈地为马头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而努力,他的“在不变中求变,在变中求不变”哲学思想,使他对马头琴艺术的学术见解不断升华,并贯穿于他的教育思想、创新变革、作品创作等各个方面。同样,马头琴艺术也成就了齐•宝力高先生,折射出他对马头琴艺术的至真、至诚的追求和为人的至真、至诚、至善、至美。
上述品德,造就了齐•宝力高大师的“民族自尊和国家自尊”的艺术家性格。
齐•宝力高,蒙古族,一九四四年二月初二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大儿子术赤(Djoutchi)的 后代,国家一级演奏家。1958年加入内蒙古实验剧团,师从于马头琴演奏家桑都仍先生,为马头琴做了三次革新提高和发展。1975年调入内蒙古歌舞团, 自1993年享受国家津贴。现任中国马头琴学会会长、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内蒙古政协委员、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创始人兼团长、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院长、蒙古国马头琴中心名誉主席、日本国国际交流马头琴协会名誉会长、蒙古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是一名杰出的演奏家和教育家、作曲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以及民族音乐研究专家。
齐·宝力高大师的至真、至诚、至善、至美
齐•宝力高大师在他的自传《马头琴与我》的序言中有这样的话:“真实是事物之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忠于事物的真实,真实地反映它本来的面貌,则也是‘真实’的本质内涵之一,也是基本要求之一,又是我的追求之一。我想:这样生活与做人势必轻松自由。”“追求至真者,必是至诚者,而至诚者,势必是至真者;至真至诚者,必然自足,自治、自乐、自信、自为者,此谓自由矣。”
实际上,为人只要做到至真、至诚两点,就必然会达到至善、至美境界。因为,至真、至诚是一个人本质的表现;而至善、至美则是世界观的不断改造,是灵魂的重塑。齐•宝力高大师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
我和齐大师预约采访的时候,正值齐大师很忙。一位为了马头琴事业终身奋斗的老人,有这样的拼搏,我能理解。但是他说:“孩子,我中午不睡觉,可以抽出时间,你可以中午的时候给我打电话!”当时听了这番话, 我忍不住哭了, 我突然感受到齐大师发自内心的善良和慈祥。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家!没有虚假,没有架子,质朴真诚,坦率乐观。
真诚是最无价、最可贵的,所有的机巧都是无用的!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损,金石可贯。” 至真、至诚、至善、至美,是高尚的人生境界。
一个至真、至诚的艺术家,也必然在心灵深处是至善、至美的。齐•宝力高大师用心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无疑会撞击我们的心灵,净化人的灵魂!
加拿大的著名音乐人马修•连恩在听齐•宝力高大师演奏《遥远的克尔伦河》的时说,马头琴像在抓他的心,给他很深的感觉,就像齐•宝力高大师的灵魂和马头琴在一起。
正是这种至真、至诚的心灵,鞭策着齐•宝力高大师创作出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并通过马头琴两根琴弦的振动向全世界传播着和平、友谊之声......
2005年8月16日,齐•宝力高大师带着他的野马马头琴乐团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时说道:“八百年前我的祖先来过这个地方,但是刀枪不入啊;八百年后成吉思汗的后代唱着和平歌,拉着马头琴又来到金色大厅…...和平是人类的太阳,给大家献给一个曲子,曲子名叫《初升的太阳》,也是人类的太阳,也是和平的太阳,没有和平,有太阳也是黑暗的…...”《初升的太阳》多么激动人心的马头琴旋律,它展示的是蒙古民族的大爱,是跨越国界的至善!在达到音乐至美的同时,展现的是人性至美。
一种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必须满足五点:第一,它是顺应自然,歌颂自然中的真挚、美好、善良;第二, 扎根于自身的民族精神,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能被替代;第三,借鉴其他文化的有益精华,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第四,要有传承文化的人,为这个文化传承的使命而负责,而辛勤耕耘!第五,这种文化必须要有思想,这种思想是源于生活,是哲学的。
马头琴大师 齐·宝力高
齐·宝力高大师对马头琴艺术至真至诚的追求:真正的艺术家首先是一个哲学家
“一个艺术家首先一定是一个哲学家,然后是历史学家,文化学家,心理学家,很多很多家之后,才是一
个真正的艺术家。否则他的艺术就会昙花一现。”齐•宝力高大师告诉人们真正的艺术如何不朽。
一个艺术家要想自己的艺术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的学习。齐•宝力高大师现在每天练习马头琴至少4个小时,年轻时每天练琴12个小时,中午不午休,这样的习惯多年来坚持不懈。除了演奏马头琴外,他还写诗、画画、练习书法。他从1969年 11月开始自学历史、哲学、文学等,这些都使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笔者在调研收集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张齐•宝力高大师在马头琴学院日常排练时的照片。照片中的齐大师正在兴致勃勃地记音乐日记,为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谱写马头琴曲。
“光有天才不行啊,也还得要辛苦啊!”齐大师在访谈中用质朴的语言笑着回答。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的懒惰!这样一位勤奋的艺术家,在利用一切时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探索,不断积累,不断创作。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从事马头琴事业的艺术道路上,他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不变中求变,在变中求不变”的哲学辩证思想,使他战胜了重重困难,拨开层层迷雾,始终沿着传承马头琴艺术的道路前进!
“我这一生,就是为马头琴而生,为马头琴而活着的这么一个人,我努力了五十年,总算是走向世界了, 我一想就哭了,你别看我这样一个勇敢的男人,但是我有时候,没人的地方,我绝对哭过,没办法。”这是齐• 宝力高大师在2005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后,谈到其感想讲的一段话。多么感人肺腑的语言,是对他自己一生为马头琴事业奋斗的诠释,令人感动,令人敬仰。
(一)对马头琴的改革“在不变中求变”
一代又一代的马头琴大师为马头琴艺术的改革与发展倾注着心血。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一代马头琴宗师色拉西先生从科尔沁草原被迎请到内蒙古歌舞团,1956年又被聘任为内蒙古艺术学校的马头琴教师,他用自己的马头琴技术和经验培养了桑都仍老师这样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使马头琴艺术在内蒙古地区开始传播。
令人尊敬的桑都仍老师从1953年开始改革马头琴,他与呼和浩特市乐器厂制琴师张纯华先生一起,在当时的内蒙古文化局布赫局长的直接支持下,首次对马头琴进行了改革创新,他们俩吸取了国内外弓弦乐器的制作与演奏法的经验,研制出了色木琴体,定音鼓皮蒙面的马头琴。除此之外,1962年桑都仍老师把马头琴定弦法定为:低音弦为6(A)、高音弦为2(D), 与此同时,他从广州国际交流会上购买了渔具用的日本尼龙丝取代了传统马头琴的马尾琴弦。
齐·宝力高先后对马头琴进行了多次改革。
齐·宝力高大师在接受访谈时说,“马头琴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毛主席说的按《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指示办事。所以马头琴现在是发展了。”
1.对琴体和音源的改革
齐·宝力高大师从1972年把定音鼓皮蒙面的马头琴改为没有蟒皮蒙面的马头琴,使马头琴原来较窄的音域增强为三个八度,加上人工泛音,成为四个八度。马头琴最低音域(即外弦空弦音)高是g音,高音一般用到c3音,个别用到g3音。
在十年后的1982年,齐·宝力高大师与段廷俊师傅合作,将马头琴琴体从蟒皮蒙面改为梧桐木面和白松木面,解决了传统皮子蒙面的马头琴与乐队合奏是出现了互相“吃音”的现象。使马头琴能演奏独奏曲、齐奏曲、多声部合奏曲、二重奏曲、三重奏曲、四重奏曲、五重奏曲、协奏曲等,在与钢琴和交响乐队合奏时它的音量也不小、富于穿透力,音质音色清晰,完全适合于演奏高难技术技巧性作品。
目前的马头琴经历了由马皮、定音鼓皮、蟒皮、梧桐木面板、白松木面板五次改革。
2. 对弓法和指法的改革
现在的马头琴增添了传统马头琴中没有的跳弓、击弓、碎弓、抖弓、连跳弓、砍弓和连砍弓等技术。另外,当今在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单音演奏法和民间泛音演奏法,不仅仅主要使用单根琴弦,更重要的是运用了五个手指并用,融会贯通,使马头琴可以同时演奏传统和现代曲目。
3. 对马头琴弓子的改革
1976年齐·宝力高大师设计制作了当代新型的马头琴弓子。1978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所作的《万马奔腾》乐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齐·宝力高大师在马头琴弓子的木质上采用了富有弹性的巴西苏木,此举在提高运用弓子的技术技巧方面做出史无前例的贡献,可以说为马头琴的演奏法的技术技巧带来了新的飞跃。
4.对各种演奏法的融合
如前文所述,齐·宝力高大师在长期的调查研究和业务积累中,把马头琴的各种演奏法的精华,都用在了现代的马头琴中。由于把传统的“泛音演奏法”、单音演奏法,科尔沁地区的“潮儿”演奏法、五度伊尔黑里演奏法等融为一体,又加上二胡、四胡的演奏技巧和小提琴的双弦和弦及其他弓弦乐器的演奏法等技术技巧后, 因而扩大了马头琴的演奏表现范围,使马头变成了能够演奏一切适合它定弦的乐曲的乐器。
虽然马头琴只有两根琴弦,但除传统音质音色与技术技巧外,还能演奏创作曲中的六度、五度、四度、三 度等双音和弦,从而使马头琴变成了适合于专业音乐实现的现代马头琴了,成为走向世界的马头琴了。
1974年2月出版了《齐·宝力高马头琴演奏法》,2011年再版。
5.对定弦法的改革
1976年齐·宝力高大师在作曲家莫尔吉夫老师的建议下把马头琴定弦为1-5(C-G)弦,从此以后中国的马头琴统一了1-5(C-G)弦的定弦法。
6 对马头琴事业群体化的改革
1986年,齐·宝力高大师创立了“野马马头琴乐队”(蒙语为达黑·呼力格图),结束了古老的马头琴只有独奏和伴奏的局限性。“马头琴从单干户变成了群体化。群体化的力量大啊,一个羊结不了羊群啊,羊群是几万只。蒙古人的办法就是这样。”齐大师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蒙古人智慧的办法,使马头琴的发展形成了气候。
1989年6月20日,中国马头琴学会成立。同年,8月1日,国内8省的27位马头琴手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巴音哈尔(也称白音哈尔)苏木举行了《马头琴高级强化训练班》,在45天的集训中,历史性地第一次统一了马头琴演奏技术技巧及其个性风格和演奏法。同年12月26日在北京音乐厅向中国音乐家协会进行了专场音乐演出。齐大师说,“巴音哈尔是马头琴事业的延安”,是马头琴事业发展的转折。在这里,英雄的马头琴摆脱了艰难困苦与停滞不前的状态,获得了新生,踏上了繁荣发展的新征程。
现在,全世界学习马头琴的人有近六万人。
在接受采访中,齐·宝力高大师说:“马头琴的改革中是有很多困难,但是对我来说没什么困难,我尽量把它改好!” 这是齐·宝力高大师让马头琴走向世界的决心。
(二)对马头琴艺术“在变中求不变”
文化传承是一个很严峻的课题。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保存下来是当务之急。有些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消亡了,有些文化却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并能再生,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这和文化传承者们付出艰辛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作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齐·宝力高大师说,“现在的非物质就是你把它变成新的生命,为人民服务。让大家喜欢,让各族人民喜欢,为人民服务。”在马头琴艺术的改革与创新中既要保留蒙古民族的文化灵魂,保证传统技艺的精髓不能改变;又要顺应时代,让马头琴艺术越来越年轻。但是,马头琴艺术的根本不能改变。
1.马头琴的“马尾织弦法”不能变
“马头琴是马尾织弦法,你哪怕把马尾制成尼龙的、现代的,但是还是马尾织弦法。”齐·宝力高大师在接受采访时谈及马头琴的创新时说。
“马头琴的琴弦与小提琴不同。小提琴是一根合为一体的弦,马头琴是相对独立的很多根弦。这样的琴弦有它独特的音色。噪音也是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噪音就不感人。马头琴的噪音就是这种琴弦产生的。马尾织弦法要是改了,马头琴就完蛋了。
2. 马头琴的演奏法不能变。
“由于马尾织弦法,马头琴的演奏法改不了,一切的一切,它(指马头琴)的振动也改不了,和原来一模一样。但是呢,(现在的改革)比原来更敏锐了。敏锐了,它就更好使了,所以马头琴就成功了。” 齐·宝力高大师在接受采访时说,“马头琴现在还不是完美的乐器,它还有很多缺点,所以往下还得把它改好。但是马头琴的演奏法绝对不能改,不能把它丢掉。很多人把马头琴改成钢弦的,它的演奏法就变了,那不行的。那不叫马头琴,那还不如十八块钱的小提琴呢。”
由于草原上的蒙古部落不同,马头琴有四种定弦法、五种演奏法。定弦法方面有纯五度、土尔扈特定弦 法,纯四度(或正四度)定弦法、反四度定弦法。演奏法方面有单音演奏法、土尔扈特演奏法、泛音演奏法、潮儿演奏法、伊尔黑里演奏法。这些定弦法和演奏法凝结着一代代马头琴宗师的心血,它们是马头琴艺术的精髓,必须保留并传承下去。
(三)马头琴的艺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注重实践
一种艺术如果可以长久的生存,它必是源于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马头琴艺术来自于自然,源于生活,注重实践。
1. 马头琴艺术源于生活——齐·宝力高大师从来没有离开过草原
蒙古民族音乐一直扎根于自己的土地。草原给了齐•宝力高艺术创作的灵感。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草原,草原就是他的根和魂。
要特别说明的是,齐•宝力高大师工作很忙,他在奔赴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的路上,接受了笔者的采访。又一次见证了这位古稀老师的真诚。
在采访中他说:“我本来就是草原上(这个地方)长大的蒙古人。因为蒙古民族音乐的源泉就在草原上, 在老百姓里面,在民歌里,生活里。草原就是我的摇篮,我的母亲哪,我的灵魂哪,源泉哪,全都是她。我是没走,我是没离开这地方。”齐•宝力高大师笑着回答说。
2.马头琴艺术注重实践
“自己没当过母亲的人,不知道母亲的苦啊。真的,什么东西都在于实践,实践当中自己去体验才知道, 真理在实践当中,任何真理都是一样的。”
当谈到马头琴和大自然的关系时,齐•宝力高大师说,“《万马奔腾》这个曲子里面全部有了。没骑过马的人写不了《万马奔腾》,没和牧民一起生活的人,写不了《万马奔腾》, 来锡林郭勒和牧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人才能写出来这个,而不是一次(创作),需要五六十年(不断地创作)。”
1962年齐•宝力高大师下乡演出到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参加了那里的那达慕大会。有一百多匹马赛跑,赛程是三十五公里。齐•宝力高大师坐吉普车跟随赛跑的马观看。有两匹马快到终点的时候摇晃起来,眼看就要倒下去了,但却坚持,跑到终点才倒下。它的主人和很多牧民都哭了,当时齐•宝力高大师也流泪了。马是多么的忠诚,为了主人的愿望去牺牲自己。没有马就没有蒙古民族和成吉思汗的伟业。他当时下定决心要写一首歌颂马的曲子。从那之后开始构思,在一次演出中,齐•宝力高大师即兴演奏了《万马奔腾》的主旋律,之后重新记谱,反复创作,才有了这件作品。1979年《万马奔腾》在国庆三十周年文艺晚会获得作曲二等奖,演奏一等奖。2001年呼和浩特市国际青年马头琴艺术节中,齐•宝力高大师带领1000名马头琴手齐奏《万马奔腾》,创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8月8日,他带领120名马头琴手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出,在鸟巢奏响了《万马奔腾》。2018年2月他带领野马马头琴乐团与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在国家大剧院,又一次将《万马奔腾》推向高潮。从独奏、齐奏到与交响乐团合奏,《万马奔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这正是齐大师对艺术精益求精,对作品不断挖掘,不断打磨,不断创新的例证。
齐·宝力高马头琴教育的核心思想:一个艺术家要有民族自尊和国家自尊
(一) 民族自尊和国家自尊是马头琴教育前进的动力
“文化是半个艺术,半个军队。这样才能前进。要前进就必须统一思想。” 齐•宝力高大师说, “这个思想就是一个民族有她的民族自尊,一个国家有她的国家自尊,没有这两个自尊,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民族自尊让马头琴从草原走向了全国,国家自尊让马头琴走向了世界。
(二)民族自尊和国家自尊是齐·宝力高对马头琴传承的根本
“一个艺术家要有民族自尊和国家自尊”是齐•宝力高的父母对他的教导、他的恩师们对他的教导,同样, 一脉相承地延续到他对子女们的教导以及他对学生们的教导。
笔者在调研时,正逢暑假,但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还有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马头琴视唱练耳一对一的教学。另外,在大师传承班教室的墙壁上,笔者发现了一位名叫关冬玲学生写的一篇关于《梦想》的感言:“坚持努力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品质,改变现状,以及过上理想中的生活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意外惊喜,因为付出后也许能够做到品质与收获的双赢。”这诠释了一个热爱马头琴的孩子关于“梦想”的全部意义。无需扬鞭自奋蹄。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的老师们和学生们都很自觉、很自律。当笔者问其原因时,齐•宝力高大师说。
齐•布日古德老师改革的四弦马头琴与传统的二弦马头琴
“因为这个学校是国家的学校,名字是我的,它的整个制度和办学方法都需要按国家办,而真正的学校就是这样才能前进。有一个思想,来指挥他们。统一一个思想,没有思想什么事情干不成。” 这个教育思想已经在马头琴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的心中种下了种子,这个种子便是“德艺双馨”。“民族自尊和国家自尊”的精神正鼓舞着青年学子们努力学习。马头琴学院的王国林老师说:“现在,我们的事业和这些理想是一体的,大家都为了这个而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齐•宝力高的儿子齐•布日古德老师致力于将马头琴由两根弦改为四根弦,尝试演出。由此可见,马头琴在不断的跨越中丰富着自己,也必将在坚持创新中获得永生。
(三)民族自尊和国家自尊让齐·宝力高大师没有一己私利
“一个艺术家要有民族自尊和国家自尊。人干活的时候不能考虑钱,要先考虑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他就不累了。一考虑钱就累了。而且考虑钱考虑出名,没有利益我就不干,那就干不成了。世界上最厉害的是一个热爱自己的母亲,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的这种感觉是最伟大的,它永远比钢铁还硬。世界上还有比它硬的?没有。所以一个男人一定要跟自己过不去,这是我妈说的。所以我这一辈子到现在还没过的去呢,什么时候死了就过的去了。”齐·宝力高大师笑着说。
齐·宝力高大师先后对马头琴进行了三次改革。最为可贵的是,齐·宝力高大师并没有将这些改革成果申请专利,或据为己有。“我就是这样改革了马头琴,我从来没弄过专利,我想不行,弄专利你会得病的。马头琴是成吉思汗留下的乐器,稍微不足的地方我为了适应现代的发展把它改好了。那就是加了一点东西,我说是我的专利那就不行了,那是成吉思汗的业绩呦。那不是我的专利。”
马头琴在齐大师心中是很神圣的。他总是说自己作为成吉思汗的后代只做了那么一点点改动。实际上,他让马头琴走向了世界。
善良就是不求回报、不求结果地付出。齐·宝力高大师无私地把自己的智慧都贡献给人类,这种忘我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齐·宝力高大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典型代表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齐·宝力高大师身上,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以及现代教育传承。这对他的事业,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是个很好的借鉴。传统意义上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马头琴教育已经不在是简单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了,而是越来越规范化、体系化、科学化。齐•宝力高大师说,“现在(的马头琴教育)是人民的教授、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旧社会的师徒关系了,不是那种关系啦。所以,(马头琴的改革)一定要科学化。任何东西不再科学化是不行的。感情是代替不了科学的。”
2011年10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更进一步保护和传承、研究和发展马头琴文化艺术、促进民族文化更加繁荣,批准成立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因齐·宝力高对马头琴的贡献而以他的名字所命名的。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公立的马头琴艺术高等教育院校,标志着马头琴走上了正规化的高等艺术教育之路,也承载着齐·宝力高对马头琴艺术的理想与追求。现在的马头琴学院有音乐表演(马头琴演奏方向) 大专三年和五年学制,马头琴演奏中专三年学制,马头琴制作中专三年学制。齐·宝力高大师的愿望是再继续设立马头琴演奏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
齐·宝力高大师的感恩之心
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前高耸着一座27.33米高的马头琴感恩塔,是为了纪念当代马头琴艺术的奠基人和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一切为了保护、传承、研究、发展马头琴艺术,促进马头琴文化的繁荣和昌盛做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修建的,是世界上第一座象征马头琴艺术的标志塔。四把马头琴组成塔身挺拔而立, 托起中国马头琴学会徽标,徽标高5.3米,重2.5吨,用不锈钢材质锻造表层镀钛金而成。硅青铜雕铸的马头琴四位宗师、当代马头琴各个流派代表人物塑像坐落在塔基四周。他们是色拉西(1887年-1968年),潮尔演奏法代表人物;巴拉根 (1906年-1966年),民间泛音演奏法代表人物;桑都仍(1924年-1967年),国家一级演奏家,中国当代马头琴艺术的奠基者,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的尊师;格•吉木严(1919年-2008年)马头琴艺术一代宗师,蒙古国当代马头琴艺术的奠基者。
马头琴感恩塔是由齐•宝力高大师亲自策划、设计,齐•宝力高大师在接受访谈时特别重读和强调了“感恩”两个字。“感恩”比“感谢”更重,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别人。“蒙古人有句话:一世的父母,十世的师傅。不懂感恩的人,他不是艺术家!” 齐•宝力高大师在接受采访时重复了两遍。 这是一个蒙古人高尚的情操和品格,这样的尊重与感恩之心也影响着齐•宝力高的孩子们、老师们和学生们!
马头琴大师 齐·宝力高
马头琴的传说
毋庸置疑,马头琴带着它优美的旋律如今已走向了世界。这位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世界弦乐的祖先,从远古走来。它原来只是说唱艺人手中的乐器,到今天能够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向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观众演奏,不能不说是个传奇,是值得讴歌的光辉乐章!而实现这个传奇的则是齐•宝力高大师。应该说,集大成者,乃齐•宝力高先生也。天地造化,九九归真。如上所述,马头琴几经改造,通过齐•宝力高大师的努力,终成正果,可喜可贺。
由于历史文化原因,蒙古人为了吉祥,为了五畜的丰收,在元朝时代便在马头琴的龙头身上再雕上了绿脑袋红鬃的马头。光绪三十三年,一九零七年,日本的鸟剧君子(民俗学家)住在喀喇沁王爷的蒙古包里时,看到哈那上面挂着雕有马头的乐器, 他用汉字记载了“马头琴”三个字,从此后,汉语里叫做马头琴。今天的马头琴上雕刻的马头是离不开这些原因的。
“马头琴是祖先成吉思汗留给我们的有脑袋的乐器。有脑袋就有了五脏,有五脏就有了灵魂,有了灵魂就有了神韵!” 这就是说马头琴是具人性化的乐器,它是游牧民族的灵魂,是充满智慧的乐器。
“马头琴是民族乐器中解放弓子的乐器,它与其他乐器不一样,它的弦的震动力就像人的心脏一样,向外扩张。马头琴的音色是大自然的产物,当你拉空弦时,声音就像婴儿刚降生时的啼哭。”会哭的乐器,那一定是最能打动人的乐器。
在齐•宝力高大师的心中,马头琴是有生命的。他创作的马头琴曲目大都是歌颂自然、歌颂生命、歌颂阳光……他的作品饱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爱护生灵的慈悲之心,以及对人类和平的向往,并将这种大爱融入到他的音乐作品中,如《心灵之歌》、《百灵鸟》、《万马奔腾》、《锡林河》、《初升的太阳》等。听到他的演奏,立刻让人的思绪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境界,还人性以真实。马头琴的每个音符,就像滴滴甘霖一样滋润草原、河流、山川和人们的心田……《初升的太阳》如光明普照着大地,草原一派生机勃勃……,一片祥瑞景象。听得见,马头琴优美的旋律,既是对草原的歌颂,又是对苍天的呼唤和祈祷,也是对来自宇宙空间中神秘信息的接受、储存和交换。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感应中,马头琴作为至真、至诚的信物和有灵魂、有神韵法器,传递着光明的声音,撒播着对国家、民族、世界的吉祥、安康的祝福......
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的一楼墙壁上有着齐·宝力高大师的书法——“为马头琴而生,为马头琴而死”。下者这听而笑之,中者听而疑之,上者听而敬之,并且震撼!这是他敢为自己民族艺术牺牲、无私的、坚定不移的精神和决心!他将自己对马头琴的执著和热爱都融入到生命中!
“只要马头琴在,我永远不死!”这是齐·宝力高大师常说的话。他是最真实的蒙古民族的文化的传承者,传承着蒙古民族精神的根与魂!今年已经74岁高龄的齐·宝力高大师还在为马头琴事业的发展而奔波,他延续的是蒙古民族的文化基因。
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马头琴艺术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大方向,并践行着“来自草原,服务群众”的文学艺术的创作道路。齐•宝力高大师于2018年11月24日的《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为新时代放歌》,真实地记录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跋涉,并完成了成长为共产党人的思想升华,成长为人民的艺术家,为人民而创作。
“感谢您不求回报的付出”。这是马头琴学院的老师们给齐•宝力高大师的评价。笔者在此次调研和访谈中感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和份量。
向齐·宝力高大师致敬!
致谢:
感谢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的王国林老师、白青春老师、齐•布日古德老师、我的朋友韩丽春、韩迎春对本文写作提供的资料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