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眼睛为“锚”,肖像为“镜”,在美术馆中观照世界和自我

第2024/4/6-4/12期
2024/3/25-3/31

推荐精彩艺术展,不负周末好时光

来源:亚博备用网址

眼睛为“锚”,肖像为“镜”,在美术馆中观照世界和自我


为何塞尚如此热切努力地刻画圣维克多山?在与博纳尔的对话中,塞尚说到:被看到的事物必须被显现——无法显现则错失视野。它们必须被画,如果不是艺术家,就必须到美术馆看,去美术馆就是去训练眼睛来看向那曾被错过的视野。艺术家通过“看”来认知世界、认知自己、认知即将或正在进行的创作,而观众则通过“看”来认知作品、认知作者的意图、认知作品带给观赏者的主观感受,从而通过与自身经验的对照来达成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与判断。正如萨特所说: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人的意义、世界的意义由此得以产生和确立。
人类亦从未停止过看向自己,古希腊圣城德尔菲神庙的门楣上也刻着这么一句神谕——“认识你自己”。我们从镜子中,或他人的眼中认识自己。他人亦可从肖像中认识我们。在公元一世纪著《自然史》的大普林尼,认为肖像的起源来自于人对影子的捕捉:一位少女通过微弱的光线,对即将远行的爱人投射在墙上的剪影进行描绘。这种行为,被称之为肖像的原型(archétype),它暗示了肖像是一种对“相似性”的追求,也是一种对本相的投影。
摄影术出现后,肖像作品一度被贬低为缺乏创造性的模仿,也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相似性”真的是肖像作品的终极追求吗?回溯肖像艺术的历史,便会发现肖像作品本就在艺术属性之外,承担着诸多社会功能,或用于悼念、档案、宣传,或彰显身份地位、群体关系,等关于模仿性的肖像画处于较低地位这一说法是片面的。到19世纪末,肖像画家开始更频繁地尝试用新的方法来强调并唤醒主人公的个性、地位或职业。直至今日,传统的、正式的、受委托的肖像画仍然很受欢迎,但艺术家们也通过创作肖像画来探索自己的心理,表现他们的亲密朋友圈,或者作为艺术风格或目的的宣言。
本期推荐的展览以艺术家的视线为锚,以肖像为“镜”,凝望世间万物,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与艺术家眼中的世界、与时代洪流中的鲜活个体建立“关系”的机会,并从这些目光和形象中观照当下和自我。
编辑_张思琪

1.看与被看:当代艺术展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看”与“被看”存在着一种微妙关系:艺术家通过“看”来认知世界、认知自己、认知即将或正在进行的创作,而观者或评论家则通过“看”来认知作品、认知作者的意图、认知作品带给观赏者的主观感受,从而通过与自身既有知识体系的对照来达成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与判断。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既达成了其艺术作品的“被看”,同时也在无形中达成其自身通过其作品的“被看”而“被看”。

本次展览特邀13位艺术家的70余件作品组成展览,用记忆中的“看与被看”、当下境遇中的“看与被看”、文化转换中的视线,展示当代艺术中有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文化景观。

策展人:徐虹
参展艺术家:丁乙 于振立 刘曼文 闫平 纪连彬 李占洋 杨少斌 洪磊 洪浩 顾黎明 翁奋 郭全忠
展览时间:2024年3月16日至6月12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2.杉本博司:无尽的刹那

展览海报

杉本博司,《放电场225》,2009,明胶银盐相纸,149.2 × 119.4 cm。© Hiroshi Sugimoto,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杉本博司,《尤宁城汽车影院,尤宁城》,1993,明胶银盐相纸,119.4 × 149.2 cm。© Hiroshi Sugimoto,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展览现场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家杉本博司中国首个重要机构个展,本次展览以11个系列,127件作品对杉本博司自1974年至今的创作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与考察,展出从其最早期创作、到享誉国际的“海景”“剧场”“放电场”“肖像”等系列,以及最新完成且首次公开亮相的暗室书法作品,对时间和记忆的既定理解所展开的富有哲学与趣味性的探索,旨在激发观者对摄影的本质与如何感知世界的反思与审视。杉本博司带领的建筑事务所——新素材研究所特别担任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

展览中文标题“无尽的刹那”暗含与杉本博司创作呼应的三重意指。首先,“无尽”与“刹那”作为含义相对的词汇,在时间横轴上分别代指两种极端,二者通常不会并用描述同一事物,但在杉本博司的作品中,原本矛盾的两极却得以巧妙地融合;其次,作为描述时间的词语,指涉其所使用的摄影技术,如长曝光对时间“无尽”的压缩与相机定格的“刹那”瞬间;最后,“刹那”作为梵文音译词,随着唐代佛经翻译运动被译成汉语,暗指艺术家对历史中的文化流动性与东亚佛教文化的一贯关注。

策展人:张南昭
参展艺术家:杉本博司
展览时间:2024年3月23日至2024年6月23日
展览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

3.肖像 - 年轻一代的面孔

展览海报

颜秉卿 倒 2024 木板坦培拉 60×40cm

于公元一世纪所著《自然史》的大普林尼(Caius Plinius Secundus),认为肖像的起源来自于人对影子的捕捉:一位少女通过微弱的光线,为即将远行的爱人投射在墙上的剪影进行描绘。这种行为,被称之为肖像的原型(archétype),它暗示了肖像是一种对“相似性”追求的艺术,它本身也是一种对本相的投影。

如此,肖像就不是指简单的人像,而是一切之像。二十世纪哲学家伊曼纽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认为,哲学就是唤醒对肖像的追踪。而年轻一代的面孔,正是追踪其世代在其生命扣问上的哲学唤醒,它是一种检视,通过对集体之他者的肖像,超越性的从“可见”揭示了在肖像之外的“不可见性”。而每一张具体的肖像,都具体的暴露出我与祂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按时代的角度来看,就是时代的集体与祂之间的关系。

参展艺术家:付美军 高珍惜 季鑫 伽让 蒋小余 蒋雨 李明珊 梁曼勇 刘冰 马铭泽宁子益 彭金龙 十音 石磊 苏航 苏昱铭 孙宇 仝紫云 夏禹 洛江 若颜秉卿 杨琪 姚浩 尤勇 张炯 张书笺 张绪威 张中阁 章犇周宇越
展览时间:2024年3月2日至2024年4月9日
展览地点:玉兰堂画廊

4.我,一台相机,快门永开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莱亚•冯•温琴格罗德 Lea von Wintzingerode朋友的幻影 figment of a friend , 2023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60x48cm

“我,一台相机,快门永开”是小说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的重要作品《柏林故事集》(Berlin Stories)的开篇,以此为题,总部位于柏林的户尔空间,第一次在其北京画廊汇集皆在柏林工作的年轻艺术家,并以柏林本身(尤其是柏林的地下文化)为题引,以这座城市的历史想象与现实活力为灵感,打开相机快门,凝聚艺术片刻,连通两个遥远的城市。配合作品,展览营造了伊舍伍德笔下的柏林夜生活——过去与现实模糊交织,旧时魂灵掺杂当下经验,在流动的城市中,身份、记忆与各式社会现状悉数登场。

参展艺术家:莱亚•冯•温琴格罗德塞巴斯蒂安•维根德罗莎•乔利尼古拉斯•格拉菲亚
时间:2024年3月16日至至2024年5月9日
地点:户尔空间

5.“肖像的映象” Mirrors of the Portrait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三)

展览海报

巴勃罗•毕加索 《女人肖像》,1938年,布面油画, 98 x 77.5 厘米,1947年由艺术家赠予,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 Succession Picasso 2023 Photo©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Georges Meguerditchian / Dist. RMN-GP

“肖像的映象”集结了1895年至今的300多件蓬皮杜中心珍藏,涵盖绘画、雕塑、影像和摄影作品,为西岸美术馆历次展览呈现作品数量之最。在为期16个月的展期内,展期内将进行两次作品轮换,观众可以在超长展期内饱览 “肖像” 包罗万象、极具启示意义的艺术风景。

“肖像”是生命与时代真相的忠实记录。展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一个多世纪,但并未按惯常以时间线展开,而以15个主题章节贯穿叙事。展览从 “色彩”启程,历经“扭曲面部”、“声名显赫与籍籍无名”、“肖像与艺术家自画/自拍像”、“面具”、“上镜者”、“家庭肖像”、“幽灵”、 “怪诞者”、“到街头去”、“世界女性”、“致敬”、“镜子”等主题章节,至“脱帽致礼”结束。

展览时间:2023年7月21日至2024年11月5日
展览地点:西岸美术馆

6.肖像——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展览海报

保罗•高更(法国,1848-1903)《戴花的年轻人》1891年 布面油彩 45.4×33.5 厘米

展览现场

“肖像”特展精选了300多件中外知名艺术家创作的人物肖像题材作品,以“肖像”为切入点,观众能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流派肖像艺术的表现形式、内涵的差异及演变,包括保罗•高更《戴花的年轻人》、潘玉良《月夜琴声》、奈良美智 《女孩和她的导火线》等百余年间2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

纳克索斯神话经常被理解为关于“照镜子自恋”的绝佳隐喻,但很少被深究的是:纳克索斯之所以长到16岁都不曾看到自己的样子,是因为神曾告诫他的父母:“不可使他认识自己。”同样有趣的是,古希腊圣城德尔菲神庙的门楣上也刻着这么一句神谕——“认识你自己”。我们从镜子中,或他人的眼中认识自己。他人亦可从肖像中认识我们。

策展人:王薇
地点:龙美术馆
时间:2023年11月23日至2024年4月21日

7.丹尼尔•斯蒂格曼•曼格拉内:野性思想 La Pensée Férale

丹尼尔•斯蒂格曼•曼格拉内(Daniel SteegmannMangrané),《野性思想》(La Pensée Férale),2024图片 © 艺术家

展览现场

丹尼尔•斯蒂格曼•曼格拉内(Daniel SteegmannMangrané)1977年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创作实践涉及十分广泛的媒介,包括电影、雕塑、声音、花园和绘画。他对自然界或文化领域中的那些看似熟悉、却无法关联到任何特定参照物的形式尤为感兴趣。打破了有机的与人造的美学和物质间的界限,同时也打破了偶然与法则式结构原理间的界限。因此,他的作品经常表露出既简朴稀薄、又溢于感觉的特质。

一系列摄影作品是此次展览的核心。作品中出现在树枝上的狗的眼睛,不仅成为树枝的一部分,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强调了相互转化的凝视以及看与被看的关系。展览延续了艺术家对生物与其周遭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探索,艺术家借助摄影和电影等媒介,并使用精心改良的有机材料,如树叶、嫩枝或水果等,以诗意的方式惟妙惟肖地描绘了生动且富有灵性的自然。

参展艺术家:丹尼尔•斯蒂格曼•曼格拉内
展览时间:2024年4月2日至2024年5月26日
展览地点:施博尔画廊

周末去哪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