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数之礼 通达永恒——韩国艺术四人展”展览现场
撰文_张思琪 许柏成
2024年7月7日下午,一场个体艺术风格、语言彼此鲜明,而在创作方向与路径上具有一致性的视觉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B展厅上演。这次展览名为“复数之礼 通达永恒”(Rituals of Repetition,Portals to Eternity),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Waterfall艺术基金会支持,王春辰、凯特·申(Kate Shin)担任策展人,展出了李镇雨(Lee Jin Woo)、张真源(Chang Jinwon)、李承熙(Lee Seung Hee)和申暎浩(Shin Youngho)四位韩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复数之礼 通达永恒——韩国艺术四人展”开幕式嘉宾 摄影:张思琪
四位韩国艺术家彼此艺术创作的材料和方法完全不同,但都根植于东方传统,与现代文明与当代生活对话,由此产生了鲜明的艺术面貌。对于东方观众而言,可谓惊艳又似曾相识。惊艳是因为他们创造出的新的视觉样式,而似曾相识则是因为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观。有意思的是,四位韩国艺术家虽然早期均在韩国接受艺术教育,但后来都有长时间国际化教育与创作的经历,他们分别长期生活与工作在巴黎、纽约、中国北京和景德镇。
艺术家李镇雨在开幕式上发言
我认为,就像人类有必要安慰和谦卑地支持其他人一样,艺术作品也应该如此。一幅画应该有所抚慰。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
——李镇雨
李镇雨(Lee Jin Woo)从1986年起定居法国巴黎,并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他被公认为是"单色画运动"影响的新一代韩国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之一。四十多年来,李镇雨将身体和精神的疲惫转化为深层次的,带有炼金术意味的炭笔结构。他的作品只能够通过一种方式获得成功:在工作室里日复一日的苦练。
李镇雨作品展览现场 摄影:张思琪
他的作品从日复一日的疲惫和苦练中探索隐匿和时间流逝的主题,通过使用木炭和金属刷在韩纸上作画,李镇雨创造了一个休憩之地,能够给予观众想象、情感和感知的自由。自1990年代起,李镇雨就开始尝试使用木炭,并从2008年左右开始将其应用于整个画面。他细致入微的分层过程首先包括透明的木炭层,然后过滤并与粘合剂混合,这种混合物被用于涂抹一层亚麻布基底上,然后完全覆盖上韩纸,艺术家将这种行为视为一种个人"无效化"的形式。然后艺术家用铁刷反复打磨、刮擦和敲打表面,过程持续两到三个月。
李镇雨作品展览现场 摄影:张思琪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纸和木炭逐渐变得厚重并完全融合,最终形成至少10层,有时多达20至30层的融合层,在表面上创造了粗糙而陡峭的浮雕,指涉出可能存在的内在景观,在其上光影可能呈现出无限变化的色调和效果。李镇雨的作品通过痕迹和擦除同样唤起了空虚和存在的感觉,其宁静的构图植根于纯粹的形式和炼金术的精神。
李镇雨作品细节
“对我来说,反复地拿金属刷绘制是最基础的动作,时间、退化……是大自然的法则。我们可以运用时间本身,在上面雕刻出印记,在我们的时间过程中,我的作品是无声的,因为我们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已经有了足够的闲谈,我们已经受够了这些闲言碎语,因此不必再让作品诉说更多。如果您站在我的作品面前,您只需要深呼吸便可获得安宁”。这其实是与内心深处自己面对面交流的结果。
李镇雨作品细节
在这次展览中,李镇雨展出了超过 16件主要作品,如《长河》及其随后的绘画《瀑布》《雨》《河流》等,他的作品将长江视为中国大陆的生命线,表达了对复兴和活力的祈祷。这些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2008年在中国七个月的旅行。李镇雨将水描述为更新、净化和再生的象征,《瀑布》《雨》《河》和《蓝》系列作品都以中国的复兴和繁荣为中心。
艺术家张真源在展览现场接受采访 摄影:许柏成
在密歇根州,我被高大的树木所包围,白色光线穿透树木,风吹拂树林。我看着密歇根湖上瞬息万变的普鲁士蓝和青绿色,湖水波澜,以及苍穹下的天空。在这样的环境中呼吸、创作,我发现了真理、美丽、喜悦和感恩的无形本质,而这正是我在那里所经历的闪亮时刻。我得以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状态。
——张真源
张真源作品展览现场 摄影:张思琪
张真源的作品深深植根于韩国和日本水墨画的传统,捕捉了宇宙的空灵之美。通过弥合观者与宇宙之间的鸿沟,张真源总是让我们沉浸在对无限宇宙的敬畏和心契当中。张真源的作品深入探索难以捉摸的无形和灵性领域,他以艺术为通道,引领自己穿越对不可见物的困惑,并将其转化为讲述和理解自己信仰旅程的媒介。
张真源作品展览现场
曾在韩国学习韩国传统绘画,2004年移居纽约。张真源在家乡学习韩国绘画的传统和实践,他选择的材料是墨水和日本颜料(韩语中的"Bunchae"),画纸是高丽纸。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从传统毛笔技法转向当代媒介,来配合丙烯和木炭。最终他和韩国传统技法结合,并深入学习丝网印刷的技法,使用墨水、丙烯颜料、金属颜料、木炭和颜料笔进行创作。
张真源作品展览现场
在央美美术馆展览的作品探索了一系列生动的视觉色调视觉范围,反映了张真源拥抱永恒之光的旅程和对超验感知的信仰。张真源的创作过程以静谧和精细的涂抹层次感为特征,多达40甚至50层颜料细细地覆盖在画布上,冥想式的创作方法促进了意识和再生本质的深刻联系。他将创作过程中的意外结果描述为神性的启示,表现为永恒之光。在生命过程中,他遇到了神示并执行了直觉的传递。艺术家在教徒式的创作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冥想状态,这种神性直接进入了他的绘画。
张真源作品细节
本次展览展出了 2017年的早期作品《永恒之美》(Eterna Beauty)、《之间》(In between)源自他信仰旅程的转变和发展,三次与溺水有关的濒死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圆形印象。水中漂浮的气泡代表着充满生命支持之氧气的微观世界,成为永恒真理和崇高统治的象征。《之间》(In between)启示如何在黑暗中找到照亮人内心深处之光的苦闷。《时机》(Kairos)系列是一个在精神上构建的世界,时间处于中间状态,是他的驻地系列作品。他在穿透密歇根湖的光中,找到了和谐,体验到从所未有的平静和敞开的质感。对于艺术家来说,当他遭遇了神性,就遇到了作为艺术家的时机,该系列展现了通常肉眼无法见到但依然可见的真正美丽。驻留结束后,张真源与丝网印刷大师加里·利希滕斯坦展开了为期六个月的合作,在此期间,他的创作以一种比以往更为广泛的方式探索色彩。
张真源作品细节
而他近期创作的《荣耀》系列(Glory)探索了视觉色调的爆发,直接与他心灵领域的拓展有关,向着永恒之光的新语境敞开,以及从超然视角看待世界的信念。“过去,我广泛使用墨水创作单色艺术品,象征宇宙的颜色,它类似于光——一旦释放出来,就会消散到虚空中,对我来说,色彩保留了同样的意义。但它的能量是集中的,有别于光的分散性,这就是我开始转向色彩的起点,将我的创作变成一个宇宙。”本次展出的作品邀请观众超越表层的视觉领域,探索每件作品所蕴含的黑暗、阴影和光、色深度。
艺术家李承熙在现场进行导览
我希望去创造毫无人工痕迹的作品,它不是为了说服,不是为了炫耀,但从不放弃交流。这个过程感觉像是在与沉默对话。只有在长时间的沉默之后才会传来回声。这个系列是一个没有装饰、符号和人像的作品——有的只是时间的痕迹。这个过程就像穿越一个未知的洞穴。不过,我对作品仍怀有信念和梦想,所以我不断摸索,希望某天会突然出现一束微光。
——李承熙
李承熙作品展览现场 摄影:张思琪
李承熙1960年出生于韩国清州市,他在2008年搬迁到中国景德镇之前学习陶瓷、纤维工艺、染色和挂毯制作。在过去35年的艺术生涯中李承熙一直处于当代陶艺的前沿,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将陶瓷艺术创新成为当代绘画和装置艺术作品。李承熙的作品强调土壤和地面的重要性,强调主题、材料和色彩,探索再生的主题。
李承熙作品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以李承熙早期的陶系列开始。它们富有想象力地重新解释了朝鲜王朝 (1392-1910)历史性的立体陶瓷杰作——花瓶、碗、罐子、碗、瓶子、饮水器——转化成瓷砖上的二维图像。李承熙的最新创作,“8毫米空间”的《若纸》系列,为折叠和分层的纸的渲染注入了意想不到的体积和颜色的提示。他随后创作的竹子雕塑装置《陶》涉及数千个陶瓷"竹节"的制作,当这些"竹节"拼接在一起时,会让人联想到成片优美、自由伸展的竹林。
李承熙作品细节
艺术家选择用粘土再造竹子的形象,为了制造硬和软的对比,他专注于制作模仿自然竹节的单个关节,关注黏土的收缩变形以及陶瓷釉料的多样变色,在各竹节的高度、长度和连接上实现和谐的微妙变化。
李承熙作品细节 摄影:许柏成
艺术家申暎浩在开幕式上致辞
水墨绘画的实践不仅仅是艺术中的一种技术或风格。“水墨”源自东方的传统和历史,它不是当代美学。我的《液体绘画》系列试图收集这些与水墨的相关联想和传统实践,并将它们重新置于当前时代的语境之中。
——申暎浩
申暎浩作品展览现场
申暎浩是一位擅长水墨画的韩国艺术家。他获得了首尔大学东方绘画学士和硕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书画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自2011年以来,他坚持不懈地探索东方传统技法“水墨”在当今语境中的核心原理。他质疑绘画的基础和对传统的当代诠释,并深入研究书法艺术,强调笔触呼应呼吸的节奏,象征永恒的生命更新周期。
申暎浩作品展览现场
在《绽放系列》中,申暎浩探索了菊花在东方艺术中的文化意义,深入探讨了菊花在历史上对长寿、高贵和重生的描绘。《青色系列》利用传统的打印机墨水技术和 CMYK三原色来捕捉自然的色调。《生长》系列亦是他为本次央美美术馆的三层空间特别挑选的作品,他熟悉央美美术馆的空间体量,"长达6米,悬挂在天花板上,通过相互连接的板块探索竹子坚韧不拔和生长的象征意义的《生长》像神示的经幡。
申暎浩作品展览现场
在本次展览中,申暎浩特别创作了一幅4米长的水墨画《游牧》(Nomad),画中的"蚂蚁"是他从 2017年早期的《游牧系列》中演变而来的独特形象,通过蚂蚁的有限视角对现代生活进行了反思。艺术家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书法的过程给他的这一系列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在画面上制造蚂蚁就像分解中国书法的笔划一样,作为元素和材料出现。在看过系列作品之后,我们发现也许重要的不是蚂蚁,而是蚂蚁攀附在睡虎、陶罐上的过程,重要的是蚂蚁用身体感知的那个形象。
申暎浩作品展览现场 摄影:张思琪
展览联合策展人、Waterfall艺术基金会创始人凯特·申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Waterfall艺术基金会创始人凯特·申表示,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艺术家,把他们的作品带到北京,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传统和当代环境的双重影响,在他们的技法或媒介中有一个传统的根源,他们的作品提示了艺术家选择传统进行当代转化的方向和路径。在接受采访时,凯特·申提到希望未来有和更多中国艺术家合作的计划,这是举办这次展览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她希望将中国艺术家的对传统进行当代转化的实践带到国际舞台。
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为何展览题目定为“复数之礼 通达永恒”?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教授说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比如抽象艺术、极简艺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来追溯探讨艺术的实质是一个核心的理念,这也是本次四位韩国艺术家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
王春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韩国与中国一样具有自身的东方美学传统,如何把传统转成当代?这是个关键性的挑战。韩国现代艺术从1960年代开始,经过1970年代的发展,历经现代主义、抽象艺术,一直发展出单色绘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一个绘画语言系统。本次选择的四位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是整体性的韩国当代艺术的代表和几代人的浓缩。他们自身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探索思考如何把他们所学习到或理解中的传统艺术转换到今天,不是直接挪用,而是有机地反映到今天绘画的语言、技法和观念中。在今天的中国我们也同样面临着如何把传统文化转换到当代,把过去优秀的文化基因营养有效地变成个人语言的问题,因此这次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展览对中国艺术家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开幕式现场
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Kim Jin-gon),北京798Cube艺术中心馆长李东妊(Lee Dong Im),Waterfall艺术基金会主席凯特·申,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靳军,副馆长、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王春辰,副馆长高高,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啸海、教授陈曦、教授金日龙,塞尔维亚当代艺术馆馆长玛哈·克拉里克,著名策展人巫娜·波波维奇,艺术家、红砖美术馆艺术部负责人、高级策展人乔纳森·斯坦普,凤凰艺术中心美术馆馆长、凤凰艺术主编肖戈,北京一号地国际艺术中心主理人吴彬,北京富龙集团董事长王诚,偏锋画廊主理人王新友,北京龙门艺术区管委会主任王立华,798艺术区副总经理杨进维,著名艺术家戴增钧等嘉宾参加开幕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在开幕式致辞中代表央美美术馆向来自韩国的四位杰出艺术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谈到,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Waterfall艺术基金会共同策划,旨在促进中韩文化交流,展现韩国当代艺术的态度。展览汇聚了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语言展现了韩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代艺术的活力。艺术家们通过对传统媒介的实践,将其转化为具有当代性的虔诚表达,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希望通过此次展览继续增进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在开幕式上致辞
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对此次展览的开幕表示衷心的祝贺。他提到本次展览是自从2009年艺术家白南准邀请展以来首次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韩国艺术家邀请展。该展览不仅拓宽了两国的文化交流视野,同样将成为通过文化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里程碑,愿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如同展览主题“复数之礼通达永恒”。
“复数之礼 通达永恒——韩国艺术四人展”开启了中央美院美术馆暑期一系列国内、国际展览的序幕。展览将持续至8月25日。(本文照片除署名为,均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提供)
“复数之礼 通达永恒——韩国艺术四人展”展览现场
“复数之礼 通达永恒——韩国艺术四人展”展览现场
“复数之礼 通达永恒——韩国艺术四人展”展览现场 摄影:张思琪
“复数之礼 通达永恒——韩国艺术四人展”展览现场 摄影:张思琪
部分展出作品:
李镇雨,《无题(Untitled)》,210x376cm,韩纸混合物、亚麻布,2009
李镇雨,《无题(Untitled)》,141x199cm,韩纸混合物、亚麻布,2024
李镇雨,《无题(Untitled)》,221x140cm,韩纸混合物、亚麻布,2024
张真源,《之间_11》,203 x 185.4cm,韩国墨水、金属颜料、丙烯、金属笔、铅笔、韩纸, 2019-2020
张真源,《荣耀_6》,189 x 183cm,韩国墨水、金属颜料、丙烯、金属笔、铅笔、韩纸, 2023
张真源,《时机_19》,270 x 197cm,韩国墨水、金属颜料、丙烯、金属笔、铅笔、韩纸, 2021
李承熙,《陶》,760x1760cm,陶瓷、釉料、氰化物,2014-2018
李承熙,《8毫米空间》,113x57cm,陶瓷、釉料,2024
李承熙,《陶-月亮瓶》,92x83cm,陶瓷、釉料,2024
申暎浩,《生长03》,630x150cm,纸本水墨,2024
申暎浩,《游牧008》,200x426cm,纸本水墨,2024
申暎浩,《绽放12》,150x150cm,纸本水墨,2024
展览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