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榉溪十八禮”展于孔子博物馆举行

“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榉溪十八禮”展于孔子博物馆举行

时间: 2024-09-29 16:23:53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快讯 >

展览海报

2024年中秋佳节——在这秋高气爽、清澈如镜的日子里,“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榉溪十八禮”展览开幕。本次展览是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致敬孔子——全省百项文旅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儒学文化为纽带,共同见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本次展览由孔子博物馆、浙江省磐安县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联合主办,承办方为磐安县盘峰乡人民政府与磐安县榉溪杏坛书院,协办单位包括山东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此次展览以婺州南孔文化为核心,展出了来自婺州地区的200余件民间手工艺品,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不仅展示了婺州人民代代相传的手工艺技能,也承载着婺州孔裔后人的感人故事。这是一场充满温情与历史厚度的文化盛宴,借由丰富的展品与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诠释了“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深度展示了婺州南孔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展览通过婺州孔裔文化的传承和婺州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拉近了现代观众与历史的距离,让大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孔子儒家思想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本次展览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婺州南孔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并通过展示“榉溪十八禮”等传统礼仪文化,让观众在感受传统工艺之美的同时,体会到孔裔家族的文化传承力量。展览不仅是一次文化盛会,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古老的南孔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教授,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先生,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名誉馆长杭间教授,磐安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陈远志先生,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主任李芳女士,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先生,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吴光荣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长连冕教授,孔子博物馆专职副书记孔淑娟女士,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馆长张春艳女士,曲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景亮先生,磐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威良先生,曲阜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孔凡波先生,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次展览主视觉总设计师吴炜晨先生,中国美术学院博物馆策展人刘一蓝女士。本次展览还邀请了一批专家学者:中国婺派建筑学说创立者洪铁城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新华先生、山东美术出版社社长李晋女士、山东美术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常鑫馨女士、金华婺州南孔研究会会长孔令维先生、上海野望书房主理人翟明磊先生、磐安榉溪杏坛书院主理人卢震先生、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策展人魏梓伦先生。此外,磐安县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专家学者,孔氏后裔代表以及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也出席了此次展览开幕式。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出席开幕仪式讲话

“礼失而求诸野”,这是孔子当年用来说明在历史深处,寻觅中国文化道统时,作为“乡野”的民间文化,所蕴藏着可供发现的巨大价值。榉溪村作为“婺州南宗”的发祥地,不论是作为孔氏后裔的传承这一身份,还是作为一个经过迁徙的中国传统村落,都具代表性,是值得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典型案例。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文化创新创造的“国家队”,将榉溪村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线索,以传统礼仪为切入口,将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整理、活化、教化,形成“榉溪文化十八禮”。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案例。

在中国,像榉溪村这样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还有很多,他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体。榉溪村这样的在地美育的发掘,具有典范意义。榉溪村——继承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传承、活化、发展了儒家文化;又将儒学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解锁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既让儒家文化在江南地区活态传承、又让乡村振兴得以实现。这同样意义重大。

2014、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美育精神”两个重大的时代命题,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抽象、理性的概括;中华美育精神是对美学的现实呈现。“榉溪十八禮”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丰富;“榉溪十八禮”是生动的田野美育、在地美育,是对中华美育精神的生动呈现。

本次展览,将“婺州·孔裔·榉溪十八禮”作为基本线索,汇集200余件组作品,近30个案例,通过文脉与传承、绵延与生活、致敬与精神三个篇章,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现代转化。同时,“安土重迁”“慎终追远”“礼敬上苍”等“榉溪十八禮”总结,使婺州孔子后裔的生活故事、精神文脉,得到最佳呈现。

从展览的叙事结构看,条线清晰,渐成体系,初显规范。本展览体现了中国美术学院博物馆策展的一贯品质:人文厚度、高古品性、以展化人。

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先生致欢迎词(节选)

金秋时节,儒风习习。我们相约孔子博物馆,隆重举办“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榉溪十八禮”展览开幕式,以榉溪山水与人文精神为题,展示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千年传承与创新发展。

磐安榉溪古称桂川、榉川,此地群山环绕,绿水襟连,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是江南孔氏后裔最大的聚居村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榉溪孔氏一直心怀故土,虽世代更迭、山水相隔,却始终秉承着诗书继世、弘文励教的优良家风,涵养了“自强不息、耕读传家、仁孝为本、修齐治平”的婺州南孔文化。及至今日,榉溪孔氏家庙仍延续着祭祖祭孔的传统。凡是到过榉溪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这是一个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交相辉映的地方。在榉溪,山水因文脉更显秀美,文化因山水愈加绵长。正因如此,我们想通过举办一场展览,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观察儒家思想在民间的传承与流变,将散落在田间地头、农户乡舍的乡土记忆集纳整合,全景式展现榉溪的山川风物,讲述榉溪的人间烟火,形成国家历史的微观呈现,描绘乡土人物的时代画像,表达我们心中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之情。

今年5月,习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八婺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都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承发展的动力之源。逝者如斯历千秋,儒风浩荡润古今。婺州孔氏定居榉溪至今已逾 890余年,适逢孔子诞辰 2575周年之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举办“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榉溪十八禮”,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不仅是对“孔氏南迁”这段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婺州南孔文化的寻根溯源,更是对儒家文化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创新。

传承文化薪火,文脉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巩固和深化与磐安县的文化交流与务实合作。通过深入挖掘两地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全面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为共同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高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磐安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陈远志先生致辞(节选)

近900年前,孔子四十八代裔孙孔端躬随宋高宗南渡,从曲阜出发,最终定居于磐安县榉溪村,拉开了婺州南孔传承发展的序幕。时光流转千余年,榉溪孔氏后裔不忘故土,情牵桑梓,始终秉持诗书传家、弘文励教的优良家风,培育了“自强不息、耕读传家、仁孝为本、修齐治平”的婺州南孔文化。如今,从榉溪发源的孔氏后裔已达2万余人,分布在周边10多个县的91个村落。无论山高水远,传承的纽带从未断裂;历经30余代,儒家文化与乡村生活融为一体,在榉溪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婺州南孔,人文榉溪。通过此次展览,观者不仅能够见证婺州南孔的“根”与“魂”,还可以体悟千载儒风的坚守与传承。这是一场跨越时光的文化盛宴,展示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与生命力。

展览简介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孔子第48代孙孔端躬因避“靖康之难”护驾南迁,后定居在浙江磐安的榉溪村,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繁衍生息,逐渐壮大。婺州孔裔族群现在已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孔子后裔集居地,耕读传家,人文兴盛,更是传统文化的集藏之所。八百多年来,他们自觉保持并践行着孔氏家族的礼仪文化,凝聚了“十八禮(俗)”等包括祭祀、人情往来、婚丧嫁娶等行为、操守和生活原则,“婺州孔裔”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极大丰富了儒家文化历史发展中的内涵与社会价值,也对浙东乡土社会的精神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失而求诸野”,这是孔子当年用来说明在历史深处寻觅中国文化道统时,作为“乡野”的民间文化所蕴藏着可供发现的巨大价值。因此,展览以此为旨,以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为研究方法,将“婺州·孔裔·榉溪十八禮”作为基本线索,以“问禮·婺州”为背景,汇集浙江婺州区域200余件组作品,近30个案例,通过:一、文脉与传承,二、绵延与生活,三、致敬与精神等三大篇章,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现代转化的过程与内涵。同时,也使婺州孔子后裔的生活故事、精神文脉的绵延,得到最佳呈现。

以孔子家风、家训为代表的家族文化,虽然不同于后来成为国家文宗的儒家思想,但与儒学同源,却又自成体系。以“礼学”为例,它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从历史的实际情况看,礼学又不完全局限于经学或儒学,而在宗法制度的规范中,衍生出日常生活的系统价值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种带有民学性质的“礼学”,实际上对“人的人格”和“人人关系”的塑造影响更为重要,这也是婺州孔裔南迁在浙江“生生不息”的重要性所在。

因此,将榉溪孔裔的故事带回故乡与之交流,既是亲情的回归,也是文化的印证。展览选在中秋佳节开幕,以榉溪雅集邀月为象征,将来自浙江婺州孔裔后人的感人事迹,带回到伟大先祖孔子的故乡,奉献给曲阜的乡亲,以完成慎终追远、汇流入海的初衷。

第一篇章 文脉与传承

古往今来,能绵延永祚的家族少之又少,历史上许多名门望族也不例外。但榉溪孔氏,却秉承家风,坚持儒家文化传统,在异乡开枝散叶的过程中,自强不息,创造奇迹。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靖康之变”。宋徽宗第九子赵构仓皇南渡,孔子第48代孙孔端躬也随之扈驾南迁。南宋建炎四年,几经辗转之后,孔端躬以手植红豆杉为约,率族人定居在浙江磐安的榉溪村。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在浙中婺州大地繁衍生息890多年。“榉溪·十八禮”之“禮”,实际上是“礼俗”,是孔端躬和他的后人们,在“耕读传家”中,通过传统祭祀等形式,保持了对先祖精神和思想的继承。儒家文化在时代变迁中,虽然不再以礼制的形式出现在榉溪孔氏后人的寻常岁月中,但他们却在与浙中人民的风俗融合中,兴办义学,尊师重教,通过各种方式(诗书耕读、建筑、曲艺等)继承文化传统。甚至在济世救民的医学惠民中,也秉承儒家文化和医者仁心的理念,形成了浙东地区独有的文化标志。

第二篇章 绵延与生活

农耕社会的生活形态具体真实,一年四季的艰苦劳作,最是能够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一个人的信念。榉溪孔子后裔聚居的磐安,属于浙江中部的山区,既不临海,也不靠近商贾往来的交通要道,因此生活相对艰苦。一个北方大族的南迁,如何适应当地的劳作,并在与物候节气相适应下绵延生息,并不完全取决于族群的繁衍能力,而是由种种具体生活中优秀的品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面对地理条件领悟到的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所决定的。

榉溪孔子后裔礼俗中,既有那些来自于齐鲁祖先的遗风,如男耕女织、婚庆、周岁、寿礼等风俗的继承,也有勤俭惜物的优良持家传,“禮”更多的时候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同时,他们还与当地民间文化结合,在四季加持、迎龙开光、炼火等民俗文化活动中,凝聚家族力量。并通过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等,建构与儒家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行为规范,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南北文化交融的典范。

第三篇章 致敬与精神

儒家思想中的“仁”,始终是其最重要的出发点,这也是蕴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价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榉溪孔裔凭着氏族血缘的传承,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内在的“仁义”精神,并创造出与婺州在地文化相结合的儒家思想形式,这是孔裔在南迁和发展中最具光辉的部分。

“榉溪十八禮”中,这样精神性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不仅体现在礼敬天地,相信万物有灵的朴素观念上,也用“拜斗祈福”“炼火驱邪”等各种约定俗成的仪式、仪轨,来维护和传播有关的民间信仰;既有对教育的无比尊崇,也在同情弱者、扶助亡孤等方面倡导积德行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民间生活中这些精神信仰和礼敬的状态,正是孔子当年编纂《诗经》,增删《春秋》的初心。也因此,它们是中华民族三千年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最具价值的意义所在。

论坛现场

“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榉溪十八禮”

本展览系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致敬孔子——全省百项文旅活动”之一

主办单位

孔子博物馆

浙江省磐安县人民政府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承办单位

磐安县盘峰乡人民政府

磐安县榉溪杏坛书院
协办单位

山东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学术顾问

杭间 郭思克
学术主持

连冕
展览总监

陈江 张春艳 陈楚楚 上官茂峰
策展人

刘一蓝 卢震 魏梓伦
执行策展 

采方山 孔国军 谢俊瑶 钟声 宋山山 
展览助理 

杨宵  郑一凡  王心怡  朱迅霖 
项目协调 

孔子博物馆团队 

浙江省磐安县盘峰乡人民政府工作团队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团队
空间设计 

王欣团队 
视觉设计 

吴炜晨团队 
纸品设计 

吴莺团队 杭州古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空间制作 

杭州日兴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工作 

孟庆伟 迪迪 王欣工作室 
摄像工作 

王辉 王利
鸣谢

专家支持

洪铁城 吴光荣 陈新森 孔令维
榉溪村孔裔

孔火春 孔金良 孔庆传 卢春兰 孔金斗 孔长春 羊仙红 孔美琴 孔陈朝 孔宇轩 张凤梅 孔星高 孔文荣 孔万明 孔一万 孔铭涛 孔黎明 孔金宝 孔祥洪 孔灵瑞 孔安信 孔安磊 羊爱凤 羊银兰 孔慧兰 孔慧馨
收藏家、艺术家、给予帮助的社会各界人

吴尧辉 陈新华 朱孟进 卢晓侃 周桂新 孟永国 陈洋 陈刚 陈骥川 陈奕婷 钱利淮 刘晓聪 黄小明 杨昌有 左炎令 陈斌斌 陈爱平 傅小兰 应峰 叶秀有 叶柏林 羊冬彩 羊凤仙 羊仙伦 呂强 吴方希蔓 梁玉元 李杰 周福来 张素琪 张阳红 张美光 周丽娅 羊旭华 黄药师 岑佳枫
支持单位

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磐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金华市婺州饮食文化研究会等


 

 


 



“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榉溪十八禮”展于孔子博物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