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抵制角色化批评

时间: 2015-02-09 15:42:23 | 来源: 美术报

首页> 资讯> 声音

中国的艺术批评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角色化的批评;另一种是中立式的批评。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批评界都强调批评家必须有态度、有立场。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批评工作开始之前,批评家首先要预设自己的价值观,要区分阵线,要明确自己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批评家一旦在批评活动中首先把自己角色化,它所面对的,必然是一个二元对立、阵线分明的世界,这实际上是把艺术批评活动首先变成了站队,然后是作战。过去,的确有不少美术批评享有“匕首”和“投枪”的美誉。

应该承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将艺术批评作为斗争的武器,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当大规模的阶级对抗和冲突结束以后,社会发生由“革命”向“建设”的转型,这时,艺术批评也应相应发生转化,角色化批评不应该继续成为批评的主要方式,因为斗争毕竟不是艺术批评的常态。

比较而言,中立式批评更适合于一个常态的社会。对于文化和艺术领域而言,常态社会面临的文艺问题反而更加复杂。这是因为,在“斗争”的时期,批评的目标相对清晰,手段相对简单;而中立式批评,强调的是学术的态度和立场,它面对的是社会内部的精神世界,所以,它不再适用于二元对立的方式,它也不再是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这么简单的表态就可以解决的。中立式批评强调的是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在分析的结论出来之前,批评家只能采取客观的、价值中立的态度。

当然,每个艺术批评家都不可避免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偏好,只是,当他们面对具体的艺术现象的时候,只能先把这些暂时搁置起来,首先要忠实于事实,遵守学术的规范,批评的结论应该在分析、研究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只有这样,艺术批评才可能是科学的,同时批评也才可能成为一门学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艺术出现了开放、革新、多元化、多样性的变化,但是,中国艺术批评观念的转变还没有完成。尽管艺术批评的理论、话语方法引入了许多时髦的、外来的东西,但是相当多的艺术批评家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过去,仍然以角色化批评为主。他们对待艺术现象不是采取客观的、分析的态度,而是人为地划线、站队,把艺术分为体制内的、体制外的,主流的、传统的,前卫的、先锋的……不同类别,然后自己选取其中一个角色,把自己当做是某一方的代言人,然后再从事批评实践。

这种角色化批评的质量可想而知。尽管他们都愿意抢占“个性”“自由表达”“多元化”的高地,但实际上,他们并不能接受一种宽容的、讨论式的、民主的对话方式;缺乏尊重对手、尊重事实的气度,缺乏自我反思的能力。他们仍然坚持非此即彼,意气用事,总是想到要压倒对方、战胜对方。

中国艺术批评的门槛很低,读了几本书就可以自称批评家,而想要迅速出位,就必须极端、激进、语言暴力、挑战名家……凡此种种,使得现今艺术批评落下了一个不好的名声。

在艺术批评这个领域,重要的是讨论,而不是见高低、分输赢。所有的批评结论都只不过是一种假定,它们都是可以证伪的,都需要时间来证明。

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