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照堂:为何美术界读书风气日渐淡薄

时间: 2015-02-15 15:44:09 | 来源: 新快报

首页> 资讯> 声音

中国传统文化少不了画人墨客的影子,西方亦有艺术家这类人群。受西方文化影响,传统的画人墨客渐向“艺术家”的称谓靠拢,无论中西,读书之于二者,非常重要。读书是一种修心养性的活动,不问功利。

艺术犹如马拉松式长跑,开始领先不代表一直领先,尤其是中国画,大器晚成的国画家甚多。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并非画匠,要想在艺术上有所升华,修养人品,少不了纵向深入传统,横向吸收东西方文史哲,加强学识深度、厚度。体现在作品当中,是厚积薄发,不卖弄学问。

与许多艺术家一样,我也非常喜欢读书。观今日所取得的些许“微成”,亦与爱读书有着密切关系。年幼时我常被同学戏称为“小夫子”、“小老头”,受家庭与自身兴趣影响,喜欢研读诗词、四书五经、训诂学等。我浸染在国学故纸堆中,似懂非懂,情有独钟。而后,我从懵懂的读书逐渐走上中国画的探索之路。现在回望,我在诗、书、画、印、文领域的浸研,与年轻时候的读书积累无不密切相关,知识受用终生。

青年时期由于受时代环境影响,我只能背地里阅读当时的受批评之书——如中国四大名著以及《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浮士德》等外国名著。然而,从事艺术研究与实践的我,一生当中我读得最多的当属文史哲和与书画相关的书。

在丰富的读书经历中,我体会到,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书。作为艺术家,归根结底要读三类书,从而读懂“老子”、“电子”和“‘老子’” 。“老子”指中国传统文化;“电子”指现当代文化,包括科技文化、西方文化等;“‘老子’”则指自己,即艺术个性。只有真正读透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及传统性、现当代性,画家的艺术个性才具有一定的艺术高度、厚度与深度。

书籍于我亦师亦友,是我最大的老师。我认为,天赋与勤奋于画家而言很重要,然比天赋与勤奋更重要的是“再学习”,这让我辈可以继续站在巨人肩膀上学习、创造、提升。

当然,读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泛泛而读,后者才是真正的读书。读书人应该多读具有内涵性、深层性的书。既要读与专业相关的书有用的书,也要读如文史哲等看似“无用”的书。实际上,从长远来讲,这些“无用”的书比有用的书更有大用。

此外,书还要读进去才有用。古代画家从书本接受的信息量远少于今人,但很多古人其艺术成就反而更高,究其原因,在于他们静下心去深浸钻研书本的精华,并融会贯通,潜移默化运用于艺术当中。

反观如今画家,作品和人品均有所下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读书或读书太少。在商品经济时代大潮下,“时间就是金钱”,一些画家觉得画画、搞活动的时间远远不够,哪里还有时间看书?就算看,也是一些急功近利的书。不少学者在研讨会上也曾提出,画家过于功利,不认真读书或不读书,已经成为美术界的通病。观如今美术活动丰富多彩,作品艺术性亦不低,但始终无法出真正的大家,这或多或少与美术界读书风气越来越淡薄有很大关联。

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