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老照片激活合川人记忆 废旧厂区上演新媒体艺术盛宴

老照片激活合川人记忆 废旧厂区上演新媒体艺术盛宴

时间: 2017-11-07 | 片长:00:05:23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展览场外

斑驳沉重的老工厂墙壁上、老式的木制写字台玻璃柜下张贴着一幅幅棉纺厂工人工作、生活娱乐的老照片。一群花甲年纪的老人戴着眼镜,俯下身来细细的端详着这些老照片。不远处的展厅,一面由毛巾被单组成的巨型多彩“挂毯”从高处悬吊下来,几位老奶奶摩挲着这些产自棉纺厂的毛巾。不远处几排蒙着纱布的工人肖像作品在弥漫的黄色逆光下若隐若现,旁边悬挂的铁锤轻轻触碰就发出如编钟般轻巧的音色。这一幕幕瞬间就是刚刚在重庆合川开幕的首届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展场画面。

策展人王春辰在开幕式上致辞

2017年11月4日上午,首届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及开幕式在合川重棉四厂的主展区隆重开幕。重庆市合川区文化委员会主任左学耕、重庆市合川区旅游局局长秦建国、本次艺术节发起人张小涛博士、策展人王春辰教授、意大利策展人CECILIA FRESCHINI、荷兰动画电影节主席GERBEN SCHERMER、韩国策展人李章旭Lee Janguk、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传播学院动画系主任BIRGITTA HOSEA等嘉宾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73岁的艺术家梁绍基获特别贡献奖

开幕式上,主办方公布了本次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的获奖名单。高校单元学院奖 (赵厚、韦修政、陈云飞);主竞赛单元 (最佳实验丁昕;最佳观念 JIUmediad-lab;新锐导演王维思;创新奖 kasumi;创新奖 Niki Passath)。在一群青春年少的获奖者中,73岁高龄的当代艺术家梁绍基获得特别贡献奖显得尤为突出。以蚕为创作媒介的梁绍基本次的参展作品是以蚕丝、碎玻璃和投影组成的作品《补天》。

Cecilia-Freschini的讲座《魔幻世界》

11月4日下午及11月5日全天,艺术节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围绕新媒体、动画的发展、社会在地性实践项目、媒介传播等多项学术问题开展了一系列高端论坛。包括梁绍基《蚕媒问道》、意大利策展人CECILIA FRESCHINI《魔幻世界》、刘旭光《新媒体艺术在农村》、RANDALL PACKER《社会传播学》、何桂彦《社会剧场——一种交往理性的构建方式》、李章旭《亚洲想象:白南准艺术中心特展》、秦臻《历史图像的视觉重建—新媒体数字技术与石窟艺术研究》、张小涛《激活的“丛林”——作为2000年以来中国艺术空间缩影的798艺术区》、GERBEN SCHERMER《独立动画的艺术:来自荷兰动画电影节的精彩片段》等内容。

艺术节发起人张小涛在新闻发布会上致辞

《重返——首届中国 •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王春辰教授、张小涛博士共同策划的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新媒体艺术项目,旨在推动新媒体艺术的中国本土化实践,把世界介绍给合川,把合川推向世界,用文化艺术去建设美丽乡村,用艺术去介入社会,为合川申报钓鱼城世界文化遗产尽一份绵薄之力,本届艺术节以“重返”作为主题,用艺术激活历史遗址与老工业基地,在全球化浪潮和在地实践项目中极积的展开对话与合作。

中国高校竞赛单元赵厚接受颁发的奖项

此次艺术节分为主竞赛单元、中国高校竞赛单元、特别邀请单元、在地实践项目(合川支教项目、合川的美术教育)、公共艺术单元、国际论坛等项目,邀请了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奥地利、印度等多国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参加展览。全球参赛艺术家共516人,参展艺术家100人。其中特别邀请单元18人,主竞赛单元28人,中国高校竞赛单元31人,公共艺术单元5人,在地实践项目18人(合川支教项目7人,合川的美术教育11人)。

领导与嘉宾、艺术家合影留念

此次活动由中共重庆市合川区委员会、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为指导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重庆市分会为支持单位,重庆市合川区文化委员会为承办单位,以及国际国内的重要美术馆和高等美术学院协办。展览地点为重庆市合川区东津沱原重棉四厂、钓鱼城风景区,展览时间从2017年11月4日至2017年12月4日。

山坡上的老厂房成为主展区

展区露台

合川位于重庆西北部六十多公里,是涪江、渠江和嘉陵江三江交汇之处,小城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本次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的主展区位于地处嘉陵江边的重庆第四棉纺织厂废弃的厂房中。重棉四厂如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老国营单位,是一个包含着厂房、宿舍楼、医疗、商店等各种功能设施的综合性大厂区。绿树掩映下的厂区建筑依山而上,楼群鳞次栉比铺陈到山顶,作为主展区的厂房就位于厂区的最高处。站在展区门口的露台,可以远眺烟波浩渺的嘉陵江。

重棉四厂原厂房

重庆第四棉纺织厂是重庆工业文化的代表。它的前身为民国时期的豫丰纱厂,建国后曾是重庆市纺织工业局所属的骨干企业,自上世纪50年代直至90年代初,为合川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21世纪后,重棉四厂逐渐走向衰落,目前厂区建筑大部分废弃闲置。

展览现场

本次艺术节使用了原厂区约5000平米的空间作为展区。主办方除对厂区的基础水电、公共卫生做了必要改造外,厂区的结构与外观原貌得以完整保存。厂区斑驳的墙壁上还保留着生产标语、记录、数字,厂区外墙悬挂的“为人民服务”的黄色大标语异常醒目。展区分为三个区域,前厂区侧重于大体量的装置和影像作品。中间狭长有天光的厂区摆满了重棉四厂的老照片,后面的厂区空间开阔,摆放了体量较轻的装置影像作品。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感的厂区环境与代表新技术新观念的新媒体艺术就在这样一个时空维度中发生了奇妙的对话。

展场外

之所以选择在一座废弃破败的厂房作为展览场地,这就涉及到本次艺术节的主题“重返”的概念。策展人王春辰有感而发。他认为在中国今日飞速发展的现实中,有必要对现代社会进行反思、重新提倡一种慢节奏,回归重返到历史传统中。不仅仅是合川,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域都要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在反思的基础上的重返并不意味着回到过去,而是能更清晰的看清时代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在这种深刻的反思中我们才能逐渐看清哪些是我们应该珍惜和保留的,哪些是我们应该改变的。

老照片引发当地职工青春的记忆

重庆四棉

本次新媒体艺术节的不仅设置在合川这样一个当代艺术相对贫乏地区,展场又位于一个废弃的厂区,很多作品的科技含量又非常高,是否会有更多观众的参与?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艺术节开幕后,展区前的广场就聚集了众多观众,有很多观众开着私家车从重庆市区远道而来。主办者不得不组织入场的秩序。展场中,每件作品前都有观众驻足观看,每场讲座也吸引了很多当地观众。

观众认真观看老照片

退休职工在观看艺术家作品

张小涛在采访中谈到,他是首次涉足在地性艺术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其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度,但是项目最终的效果令他感到惊喜。看上去很高冷的新媒体艺术能够在工厂、乡村、学校赢得了如此多观众的关注,可以说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包括介绍重棉四厂的微信公众号就有7000多的转发量。说明民间特别需要艺术与社会沟通的渠道。这次在合川举办的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是一次有着时间维度、人的温度和空间记忆的艺术节。

重棉四厂老照片

厂区铁门上的老照片

重棉四厂的退休职工在观看老照片

老职工在观看宋戈文的作品

棉纺厂的老职工身穿过去的工作服与嘉宾合影留念

热情的原棉厂职工

老职工参观艺术节

在重棉四厂主展区的天光展区。墙上、墙边铁门、场地中间的玻璃桌柜里都摆满了棉纺厂各个时期的老照片。棉纺厂过去的老职工(有很多都已年逾六旬)听闻艺术节的消息就结伴而来。她们来到厂区老照片展区长时间驻足观看,相互讨论。这些照片不仅记载着棉纺厂历史发展的轨迹,更是她们在悠远岁月中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给她们带来了无限的亲切感。在艺术节进行的第二天,有更多的原重棉四厂的女工前来参观。她们纷纷穿上当年的白色工作服,成群结队走向艺术节现场。这一慕仿佛是时光穿越,人们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朝气,纺织业繁荣发达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是一群十几岁就进入工厂,如今四五十岁的女工群体,这座工厂承载着她们全部青春的记忆。她们一路上欢歌笑语,热情洋溢,不时在路边与其他观众合影留念。艺术节发起人张小涛看到如此多的工人来参观艺术节非常兴奋,召唤几位国外嘉宾和女工们在海报前合影留念,整个艺术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扎根于当地人文历史的在地性创作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艺术家作为对社会问题异常敏感的一个群体,很早就开始思考并试图改变乡村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本次艺术节的发起人张小涛和策展人王春辰在艺术节策划中充分考察了合川当地的历史、地理和人文传统。

宫文博在钓鱼城的作品《建合见》

公共艺术单元场所是作为本次艺术节中新媒体艺术与合川在地性实践重要的一环。此次选择的公共艺术单元场地分别为历史文化古迹钓鱼城、卢作孚故居和代表国营工业的重庆第四棉纺织厂。这几处场所都是合川历史文脉的典型切片。

钓鱼城

钓鱼城是合川最富于历史文化传统之地。南宋时期,这座依江而建的小山城抵御了蒙古铁骑几十年的攻击,阻挡住了蒙古人西进欧洲的计划,被人们称为“上帝折鞭处”。卢作孚(1893-1952)是重庆市合川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

张小涛邀请吴啸海、刘春尧、彭艳、何工、赵弥等艺术家依据钓鱼城、卢作孚等历史典故和人文自然素材,创作了《建合见》、《卢作孚彩色马赛克效果肖像》、《地平线》、《轮回》、《缠》等作品。作品不仅内容题材深植于当地的历史语境中,作品在选材、制作与合川当地的环境都深度契合。

卢作孚现场喷涂,1300x1700cm,喷漆

吴啸海将卢作孚的肖像复制打印,大量印在重棉四厂厂区附近的墙上,对卢作孚的形象进行了广泛传播。宫文博在钓鱼城的作品《建合见》模仿城墙的形状以长方形的镜砖排列组合而成。刘春尧的作品《轮回》安置在钓鱼城护国寺旁边平坦的山体上。作品是由12块钢材制作而成的黄色圆盘组成,从远处看就像一圈打坐的蒲团。赵弥的《缠》利用合川当地的毛竹,以相互缠绕的方式从地面到空间顶部蔓延,毛竹因缠绕而有些环节破裂,产生力度的视觉。

周煜嵋《甲乙丙丁》

周煜嵋的《甲乙丙丁》从背面看过去就像过去居民楼下老式的集体邮箱,正面则是一个个透明的木格子,里面摆放着从棉纺厂职工那里收集来的纱锭、票据、药瓶、签号等物品。

周雯静《生产符合》

周雯静的作品《生产符合》将下岗退休职工的旧毛巾与床单缝补成五色缤纷的巨大挂毯,以悬吊的方式展出。

有些艺术家的作品虽不是直接取材于合川,但一样契合着历史与乡土文化的记忆,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情感。

蔡颖莉《亲爱的李屏》

蔡颖莉的作品“亲爱的李屏”还原了一个八十年代典型家居场景。斑驳老旧的木制写字台、算盘、暖水壶、电筒、信纸…所有物品都非常容易触发老辈观众的怀旧感。

Arnd Christian Müller(德国)《钣金工》

Arnd Christian Müller(德国)《钣金工》

来自德国的艾恩(Arnd Christian Müller)旅居中国17年,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他本次的作品《钣金工》是一组由工人肖像和生产工具锤子组成的装置作品,这件作品引起了很多观众浓厚的兴趣。这些从中国各地工人手里收集到的各式锤子就排列悬挂在场地中央,观众触动锤子就会发出如音乐般动听的声音。在相邻的肖像区,艾恩故意将肖像空白的背面面对观众,只以“钣金工”三个字示人,以此警示在现代社会中工人被抽象为单一符号的现实。肖像正面的工人影像是以纱布蒙在亚克力板上,钣金工的形象在逆光的漫射下若隐若现,只有观众用手触摸影像才能看清工人的形象和手持的工具。每个工人都有姓名和介绍信息。在这组作品中,艾恩不仅提醒了当代人对生产的尊重也赋予了这些工人庄严神圣的形象。

张小涛博士的乡村儿童支教项目

合川历史上有着近代乡村教育辉煌的历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卢作孚都是合川地区乡村教育的先行者。本次新媒体艺术节创办者也承继了这一珍贵的乡建传统。张小涛博士及研究生团队在2017年8月下旬对重庆市合川铜溪镇马朝香谷生态艺术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免费支教活动。支教老师们教孩子们画素描、色彩、书法、太极拳,张小涛博士亲自给乡村孩子教授书法。这一活动极大拓宽了乡村孩子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感知力、动手和表达能力。孩子们稚拙可爱的绘画作品也摆放在主展区的墙壁上。

据悉本届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还将刊印具有大量文献和图片的中英文画册。展览将持续到2017年12月4日。

展览现场

冯晓峰《重复的周期》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何工《地平线》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的现代舞表演

周褐褐《狂热者2017第二代》

徐跋骋《没有天空的乡愁》

附合川简介

合川是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古文脉绵延、民风质朴,境内有钓鱼城、涞滩古镇、二佛寺、文峰塔、龙多山等著名历史文化古迹,周敦颐、张森楷、卢作孚、陶行知等历代名人曾在此授教创业。合川是通向四川北部、陕西、甘肃等大西北省区的交通要道和“经济走廊”,成渝经济区的交通枢纽,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重庆支撑的关键节点,也是渝新欧铁路大通道重庆第一站,区位优势明显。

相关文章

老照片激活合川人记忆 废旧厂区上演新媒体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