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开幕嘉宾合影
“雄立与我习画二十余年,刻苦钻研,勤师造化无虚日;立志远大,不求速效;经劫难之突变,对师友敬爱如初,足见其品德也。八四叟苦禅识。”1982年,李苦禅先生回顾往事时,给弟子陈雄立如是题词写到。
陈雄立作品
陈雄立作品
时光匆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陈雄立是齐白石为会长的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年龄最小,才华出众。而今,耄耋之年的陈老也是当年研究会唯一一位在世会员,并依旧笔耕不辍。2019年5月11日,“向大美致敬——陈雄立80大展”在百雅轩798艺术中心开幕,伴着呦呦鹿鸣,看妙笔生花,闻墨香袅袅,美不胜收。
展览开幕研讨会上,陈雄立先生(左二)与观众分享习画、作画的经历与心得
展厅现场
十六岁获奖,入会员,识名家,成为李苦禅先生入室弟子,执教,出国,旅美......陈雄立先生的一生都与中国画紧密相连,而师生之情、民族文脉之情、自然之情亦贯穿其中,成为了他笔下流淌的笔墨,化作山水、花鸟、人物、鹿鸣,在画卷中跃动。
研讨会现场宾朋满座
现场观众络绎不绝
“继承和创新”是陈雄立最为强调的两点。开幕式研讨会上,陈老回顾起自己求学、从师、出国的一系列节点事件,通过回首自己的绘画之路,与观众共同分享了对于中国绘画的见地。绘画是一种映射,从人品、文化涵养,到价值观念的选择都投入到其中。正如其学生王志学所言,跟随陈雄立先生学画35年,看到陈老师如何对待李苦禅先生,如何平易近人的对待自己,这其间的人品和画品,都是最打动他的。
陈雄立先生学生,中国美协会员王志学感恩老师的师德与人品,并谈及其画品趣味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陈浩发言
陈雄立先生为人低调谦和,但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却有独到见解。研讨会上,其子陈浩,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也为观众介绍了陈老总结的三点观点:首先,中国画的造型是“记忆性造型”。不同于西方寻物造型的直接临摹,中国画的传统更讲究天人合一,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于造型,每个人所画的“像”都有所不同,而中国人更讲求对于客观事物观察后,相由心生的造型的“像”。可谓将所描摹之物映入心中,再跃然纸上。因此,记忆性造型,更多了心中之物的形象,更具主观情感,而更加生动和赋予温度。
陈雄立作品
陈雄立作品
陈雄立作品
其二,笔墨的书写性。与作品呈现最直接关联的,往往是工具本身:不同于西方的画刷,中国的毛笔与宣纸本身是一种张力的融合。笔墨与纸张、浸润与晕染、提按行笔、干湿浓淡,都是艺术家本人力道和情感的微妙流淌,而书画同源,对于笔墨的研究和书写表现是中国画与其他画种的极大不同,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陈雄立作品
陈雄立作品
陈雄立作品
更重要的是,中国画讲究意境的文学性。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古代文人骚客诗书画一体的传统来看,中国画更追求人品、逸品、神品的融合,是一个更广阔文学修养、处世观念、为人之道和融会学识的综合呈现。唯有如此,才能脱却匠气,显大家神韵。
展览现场
驻足作品前的观众
陈雄立先生现场签名
陈雄立先生对于中国画的理解和领悟,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脉与精神的坚守。艺术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精髓,而陈老用自己的画笔和领悟守护着这份责任。东西往来,融会贯通,“所有的传统都是不断创新积累而来的,经得住时代检验的精华,最终铸就了传统本身,坚守民族特色,创新拓宽自身的绘画语言,”这便是陈雄立先生对于“传承与创新”的理解。
陈雄立作品
陈雄立作品
陈雄立作品
陈雄立作品
再看展厅中的每一幅画作,随着陈先生的笔墨,我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他所谓的坚守与创新。陈老笔下的鹿,灵动活脱,栩栩如生。他不是对于鹿的直接描摹,而是将心中之鹿跃然纸上。就如同白石老人画虾,无水之虾却游曳自得。陈雄立将鹿的上肢节缩短,下半肢节拉长,增加了轻盈矫健之美。同时,背部的花纹也用泼墨写意带过,显得自然畅意,毫无做作之感。有的小鹿低头舔水,有的母子之间回首相顾,有的雄鹿矫健盎然,有的腾空跃起恰入祥云......鹿的千姿百态,习性和灵性,都深深印刻在陈先生的心里,而在笔下自然流淌。
陈雄立作品
陈雄立作品
“福禄寿”中“禄”与“鹿”同音,又为这一灵巧的瑞兽增添了幸运之意,令人格外畅快神往。更值得一提的是,陈雄立将色彩晕染与水墨结合,大胆借用西画中的颜色和景深,不断完善个人的绘画语言和视觉呈现,“我还会一直探索和创新下去,”陈老在接受采访时说到。
艺术家陈雄立先生接受媒体专访
百雅轩艺术机构副总裁徐建欣接受亚博备用网址专访
陈雄立先生学生,著名设计规划师李忠雁接受媒体专访
展厅现场
正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吕长生所言:“绘画的基点是美。美的基本法则是多样化、丰富性。陈雄立做到了,他的绘画艺术作品千姿百态,妙绝冠时。”立夏时节,携一份悠然踏入百雅轩的展厅,听呦呦鹿鸣,闻鸟语花香,岂不快哉。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图文/付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