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军个展亮相偏锋:他描绘身边之物,凝注了所有思索与情感

时间:2019-05-17 | 片长:00:06:38 | 来源:亚博备用网址

2019年是倪军入学中央美术学院附中40周年,赴美留学30周年,他出生于1963年,而本次展览正好展出63张画……这一系列数字代表着倪军本次展览对于他本人,乃至这个时代的特殊意义。

“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偏锋新艺术空间内景

2019年5月16日,“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在798艺术区偏锋新艺术空间拉开帷幕。走进偏锋,大大小小的画儿布满了典型的白色方盒子空间,没有798艺术区里充斥的喧嚣,取而代之是一股时光的气息。在这个展览中,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到21世纪的上个月,一名艺术家用画笔对时代的记录都在这里呈现出来。

一进展厅处

何以称为一个“棘手的个案”?在策展人于渺看来,倪军长达四十年的绘画生涯是一个无法被简单归类的当代艺术个案。生于1963年的倪军于1979年考入中央美院附中,是“文革”后第一批入校的学员。毕业后,倪军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系学习,师从袁运甫先生。多年的学院训练给倪军打下了坚实的写实绘画的基础。1989年,倪军以一幅抽象作品参加了“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之后,他远赴美国罗格斯大学学习,师从Leon Golub等美国重要艺术家。

观众观看一排“切割的鱼”

90年代初期,纽约聚集了陈丹青、徐冰、马可鲁和陈逸飞等众多中国艺术精英,倪军是这一艺术生态中最活跃的一员。他在纽约为中国艺术家策划了多个展览,还创办了《中国艺术家国际促进组织导报》,并拍摄了多部以艺术家为主体的影像作品。之后,倪军在全球各地游走,遍览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同时也强烈地体察到中西方艺术评判体系之间种种的不兼容和不对等关系。2001年回国后,倪军转向研究董希文、吴作人、朱屹瞻、汤小铭等中国现代美术家的创作,并且持续从马奈、柯罗、库尔贝等19世纪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绘画中汲取营养,同时也努力内化宋代绘画的精髓。

“切割的鱼”系列

于渺将展览分为4个单元,分别是“自我状态”、“碎弱的肉体”、“目光与海”、“未打开的档案”。“自我状态”位于一层展厅中,用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引导观众进入对艺术家的深入了解。或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鱼的身体的写生,具有强烈块状触感的躯体被拦腰截断,露出橘色或肉色的横截面,如电影般强烈的明暗,或是单纯的如同标本躺在白色画布上。在世界艺术史上,以鱼作为静物入画的不少,但专画“切断的鱼”却不曾见过。倪军钟情于描绘身边的事物,但所选之物一定具有别样的含义。在这里,它们代表着人类历程的残酷——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

倪军“自画像”系列

在一层展厅最深处的“自画像”系列,看着这些多种姿态的艺术家似乎是在窥探艺术家的心理,满足着观众的窥视欲。近年来,倪军慢慢开始画一些身边朋友的肖像,他在作画时与他们交流,并且享受这样的私密时刻。其实这些被描绘的人物对象也包括了他自己,当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作画时,他在研究“人”这个客观对象。如同伦勃朗、梵高等历史上留下大量自画像的艺术大师一样,每一张自画像在创作过程之中,艺术家都认为像极了自己,但当把它们摆在一起,却发现其实却是不同阶段、不同心情、不同想象之中的自己的写照。


“碎弱的肉体”

来到二层,“碎弱的肉体”是倪军对身边可见之物的描绘,花草、瓜果李桃、猪肉、人体……如同宋画一样,倪军在这些身边最平常的事物之中,画出了他在生活中思考感悟到的一切。策展人于渺认为,这些日常之物中隐含出艺术家对时间的认知,甚至是伤感,同时每一张画艺术家都用了不同的笔触,因此其实是两个层次的肉体在场。

倪军在接受媒体采访中

谈到作画的缘由,倪军说:“一幅画的起因常常很怪异,但一屋子画被生成出来就成了无法用怪异来解释的事情。正所谓万事互相效力,我常常因为海腥味儿而画,海腥味儿会带给看画的人各种感觉的链接,不知道链接到哪里去了,这是画家的迷思之一。”出生于天津的倪军,海洋在生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倪军透露自幼从不晕船的他曾在去年打算考海员证去远洋航行,却被告知必须在44岁以下,无奈只好放弃,对海洋的热爱可见一斑。作画中的这种海腥味儿不仅证明了艺术家希望在画面中体现的高超技巧,更表达了他作画的感性的一面。

海与目光”单元

“海与目光”之中的“目光”是出现在艺术家笔下的友人肖像。法国外交官、汉学家、当代艺术家、民工、好友以及艺术家的母亲,策展人有意打破这些人物的阶层,在这些肖像之中,艺术家展现了精湛的绘画技巧,生动的表情呈现出对人物内心的深入挖掘,细细品读,在如同书法的“写”的笔触中蕴藏着他的情感、思考。朱乃正先生曾解释后期很少画人物画的原因——今天的人都不入画,诚然如是。倪军对身边人物的描绘,无疑不是对人物形象的浮光掠影,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探险。

“海与目光”单元

如同策展人所说:“90年代初期的纽约聚集了众多中国艺术精英,而倪军是这一艺术生态中最活跃的一员”,倪军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他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同时还是一名敏感的时代记录者。在展览最后一部分“未打开的档案”中,呈现了倪军从少年时代至今珍藏的剪报、手稿、日记、相片、信件等等。墙上有一张小画,是两本书,一本红色封面上用英语写着“CHINA”,另一本绿色封面上用汉语写着“美国”。画的左手展柜展示了倪军1989年赴美之前的文献资料,而右手展柜中则是赴美之后的生活、艺术记录。

倪军笔下的友人肖像

一本分别用毛体、周体以及艺术家自己字体写的“美术”、“参考”、“资料”的大本子非常引人注目,这是一本由艺术家母亲1936年从公司中带回的大账本,里面贴满了倪军自幼珍藏的视觉资料,正是这些只有黑白两色的印刷品引领他最终走上了艺术道路。

策展人于渺正在介绍“美术参考资料”

倪军在纽约非常活跃,刘小东、喻红夫妇,阿城,袁运生,冯小刚,冯良鸿……都出现在他的胶卷之中,这些是倪军与他们之间日常生活与友谊的记录,见证着他们的青春。策展人有意识地将这些照片呈现为未全部打开的样子,在她看来,这是一部尚未完全被打开的珍贵资料,正如她在前言所说:“‘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既是系列问题的提出,也是研究的开始”。

“未打开的文献”之1989年赴美之后的文献资料

于渺认为:“倪军以其复杂的艺术生涯勾连起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和全球美术史之间的种种矛盾。倪军的个人轨迹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程相平行,却错过了其中最重要的历史转折;倪军是多位重要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密友,却几乎没有参加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展;倪军向美国最前沿的画家学习,以此摆脱中国学院教育的落后,之后却又自觉地重返中国现代美术的历史深处;倪军遍览西方当代艺术,却依然执迷于绘画这一‘过时’的媒介,并有意识地与当代艺术的潮流保持刻意的距离。种种貌似逆流而行、错位环生的自持状态使倪军成为一个棘手却极具历史价值的个案。倪军成长于一个充满断裂的20世纪的尾声。带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写实主义绘画是学院教育赋予给他的基因,也是中国20世纪美术进程在他身上凝结的历史遗产。”

倪军评论集《甜蜜生活》、1991年作于罗格斯大学的版画与作于央美附中时期的水墨人物(左下角)

除了一名艺术家,倪军的迷人之处还在于他广博的兴趣,政治、历史、生物乃至于物理学、天文学等科学领域,他在谈话之中旁征博引,纵横自由。也许正如达·芬奇一样,绘画仅是他对宇宙万物好奇与兴趣的一种表达方式。倪军的绘画,也是他对历史、社会、人性观察与思考的承载。他在西方生活20余年,遍览当代艺术,最终还是回归绘画,回归他所热爱的马奈、库尔贝、戈雅……他的原因很简单“这样画的很爽”。

“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展览现场

在策展人于渺看来,“作为冷战瓦解后第一批进入全球流动的中国艺术家,倪军没有急于抛弃这一不被西方艺术价值体系接纳的遗产,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深度自觉的错位。沿着这一错位的线索,倪军有意识地承接并转化中国近现代绘画独特的品质,并内化19世纪法国写实绘画和宋代绘画的精髓。倪军丰厚的创作在本土和全球多重现代性的纠缠之处展开,其复杂性敦促我们通过他的个案去反思仅仅将欧美艺术史作为评判全球当代艺术的单一参照。从这种意义上,倪军的‘棘手’是一种珍贵并有待被正视的价值。”

展览将持续至6月26日。(文/图及采访 许柏成 视频拍摄/剪辑 冯楠)

“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展览现场

“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展览现场

“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展览现场

“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展览现场

倪军笔下的“早晨的海”

倪军 《寒冷的画室》 2018年

倪军 《调色板人生》 2018

倪军 《母亲》 2007年

倪军 《我们是啥?》 2019年

《我们是啥?》(局部)

《我们是啥?》(局部)

艺术家倪军、策展人于渺及偏锋新空间团队探讨展览

艺术家倪军、策展人于渺探讨展览内容

偏锋新空间海报招贴

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