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评论】中国的设计师不缺乏智慧,缺乏的是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吕敬人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07-08-16 18:46:35 | 文章来源: 吕敬人

书籍设计不是一种平面设计,它就是像一个建筑师构建书的外在,让读者读来生动有趣,并且能够永恒地收藏起来,老师一直在启示我们,你出生在在这样一个东方文化的母体里,你的脚步深深踏入到这个根之中,才能真正地发挥你自己。

    作为书籍设计师,既要尊重、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不要失去中国的纯朴文化,更多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中国的书籍艺术在世界上先进优秀,可以说无与伦比,中国的纸张、中国的运算可以影响整个世界,中国的书籍形态也一样影响全世界。

从书的角度肯定是一个三维的载体,多面、多维来形成。做书--我们的目的肯定有读者目的,也是我们的设计目的,因为它的功能,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翻阅,一种感悟油然而生。所以一本图书从外在的图像、文字、色彩,到内在的材料、运用结构及文字图象传递方式等等,它就像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空间环境里,如何舒适地生活,就是如何舒适地阅读,愉悦地享受,就是我们的设计。

接触一个项目,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当然是它有它的价值,一些有价值的书我都会自己去做设计,现在许多书籍出版都是商业化的,为了能够快捷地获取到利润,这也无可非议。但是作为书籍设计师,我觉得还有自身对书籍的认同,对书籍艺术的认同。它不仅仅是商品,也不仅仅是传递于信息的载体,本身还应该构建书籍艺术这样一个空间,做书是需要选择的。

    我在选择这个主题的前提下,可能会对它感兴趣,开始注重对内容的关心和了解。当然,我们说书籍不是个装扮师,需要触类旁通的知识引申进去,所以一本书从内容开始触类旁通的引申到其他门类,从音乐、摄影、电影等等各个领域里引进它的表达元素,注成一种书籍设计的语法,然后再进入设计。这样的书籍设计出来就会和别人的不相同,人家看起来会好玩、好看,书籍应该是读来有趣,受之有欲,这就是书籍。

    现在的书籍因为都进入商品经济了,所以出版社也有很多经济压力,每个出版社社长给编辑一个经济的指标,经济指标使编辑们都匆忙寻找可以流传的、可以快销的、可以时尚的,能够卖大量的快捷书籍,因为这些书能够快速引来读者,也能够快捷地获得利润,所以人们的心理和过去做书有所不同。

由于这种现象出现,我们现在许多的出版社眼睛不是铸造一本有艺术价值和生命价值的书籍,因为这样的书籍需要付出大量地劳动,大量的心力和智慧,而且更加注重书籍的艺术,能够将它成为一个永恒的作品。而往往都是快捷,最常说的一句话:薄利多收或是快捷地获取盈利,我认为这是今天最危机的方面。是

其次,我觉得书籍艺术不是停留在一个表面上的,我们往往在市场上,出版社强调有一张漂亮的炼丹,能够吸引眼球等等这种表面化的设计。现在我们中国的书籍艺术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观念还是滞后的,还停留在封面设计方面,而不是如何将书籍信息非常生动、翔实地传递给读者,让读者读来生动有趣,并且能够永恒地收藏起来,那才是书籍的设计。这个现象尽管有很多的设计师已经认识了,也有一部分非常优秀的出版人同样认识到书籍设计能够为书的载体增添它本身的价值,这样的计师和出版人也慢慢在增加,但是和中国出版的量来比还是很少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危机,就像现在还停留在搞封面的展览会,我觉得在概念上有问题,我们第六届书籍设计已经取消了单纯的封面进行评比的标准,而要把书作为整体设计,由里到外,由外及里的整体信息概念与传达的设计。

从80年代开始,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到国外留学,也看到一些国外的先进东西,到最近的10多年,非常大的变化。

    我们谈了一个问题可能都不能离开时代这样一个限制,也就是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大量的艺术家出国,新文化也能够得到在国内的进一步兴起,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书籍装祯能够提出非常新的观念,而且培养一批年轻人,提携他们在插图、封面设计、书籍装祯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在那个时候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就是说那些年轻人他们吸取了大量的经验,不管是俄罗斯的构成主义还是意大利的未来派,德国的包豪斯,他们拿来就学,拿来就抄,甚至能够热情地把外来的东西借鉴到中国来。所以那时候可以看到,除了有中国文化的痕迹以外,大量是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所以那时候的作品有很多是欧洲的、日本的、俄罗斯的痕迹。那时候可以说是中国艺术领域非常热烈的时代,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书籍装祯艺术家。

    我们中国的书籍装祯在30年代,很多艺术家都到日本去留学,他们从日本学来装祯的理念,也引发了中国书籍艺术的发展。就日本本身来讲,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国家,既保存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它又是一个非常开放地吸纳了大量欧洲、美国文化的海绵体。我说日本人很善于学习,所以我去日本学习不仅仅是学日本的传统文化,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日本是一个综合的东西文化交错的地域,而他们的艺术既吸纳了西方的文化,同时也保护了自身的文化。所以我在这里学到了两方面的文化如何融合为一体,这是我所真正学到的东西。

我在我老师的身边,在他的事务所里充满了东方的、东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也包括韩国、香港、中国台湾等浓厚的中方文化韵味的学习环境,所以在他那儿我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中国文化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所以我的老师一直在启示我,你出生在东方文化的母体,你的脚步深深踏入这个根之中才能够真正发挥你自己,我觉得他的话给我印象非常深。

我刚才说了书籍是个建筑,书籍如同用砖块、木头、房梁、钢筋水泥等一样筑成一个建筑,要通过不同的纸张、印刷油墨来完成书籍的空间。

在书籍艺术方面,我们都知道书籍主要是以文字为主要载体,所以书首先是用来读的,让人翻阅,买得起。我觉得书的主要本质就是在阅读,但又给人享受,在翻阅过程中享受纸张微妙的质感、机理、气息、声音等等,所以书籍艺术和材质是分不开的,和电视的屏幕,和现在的数码载体有非常本质上的区别。当然各个载体有自身的特点,有它的优越性;书是有自身很强的、引发人自我感的一种载体。

    我最初到出版社的时候,为了省钱,我们只准用三个颜色,不准超过四个颜色,只准在封面上印东西,封四、封底是不能印的,尽量减少新版,减少油墨,这时候我们语言就很少,不允许我们有更多丰富语言。今天不一样了,我们手段多了,材料、工艺都很完美,所以人们追求它也是理所当然,就像我们今天对服装的要求,对衣服的质感、对衣服的式样同样有更多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盲目地追求所谓的质感,盲目扩大书籍的成本,我想这是不好的,反而给读者增加负担。物有所值是指对症下药,什么书应该越便宜越好,教材应该越便宜越好;什么书应该越轻越好,儿童读物应该越轻越好;什么书应该是要经过重要的打扮?当然是值得收藏的一些书,比如图书馆收藏,比如国家礼物赠送给国际交往用的礼品,都可以作为精心的设计。

各种书当然还是以书的内容为主体。有些书需要全方面传达信息,对它有利的整体设计,从材质、文字、色彩、图象、结构、传递方法等等,所以我想这方面,不同的书籍内容有不同的设计手法和方法。当然,古人谈到:天时地气、材美物巧,合此四者才能为良。也就是说天时地气是指我们的文化符合民众的审美,材美物巧就是好的材料、好的工艺,结合这四者才能够设计出好书。这四者要结合在一起。

    在传媒的形式、形态多了,人们更多的可以通过最快捷的方法,通过屏幕,今天是一个视频的年代,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脑、看电视,看手机短信,这也是一种经济发展、技术先进、社会文明的表现。但作为书籍的纸张载体,它有自身的特点,它不可能被替代,起码最近几十年不会被替代。因为它确实给人带来阅读的方便,另外和屏幕载体相比,也能够带来翻阅的、愉悦的心情,给我们塑造一个愉快的空间和氛围,就像在一个装满书的图书馆里,在你的书房里慢慢品读书籍,和一个人盯着电脑屏幕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作为书籍设计师,既要尊重、适应时代地变化,就像我们现在已经离不开电脑,我也要用电脑。但不要失去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人们可以看到,西方人都在做中式书,限装本、筒子页等等,他们往往会认为这叫日本装,这哪是日本装?是日本从中国学来的,所以我感到很自豪。尤其我在传统书籍方面,我现在感觉到,由于我们固态的思维和一些出版人认为书就是商品的概念,使我们的书籍艺术不能够更好地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点我希望通过我对传统书籍艺术的追求和回归,希望能够和我们的同仁,和更多年轻人一起来关心中国的传统书籍,我现在教授的学生,我也处处将传统书籍的美妙之处传递给他们,他们会做出非常好的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又有传统观念的传统逸韵的书籍,日本的思维方式其实值得我们去思考,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两者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现在学设计的人很多,这是一种进步,就像宜家进入到北京,进入到中国,人们认为生活中还有那么美的设计。其实它并不是高价的,而是廉价的,但是生活中处处有设计,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所以政府也开始做创意产业,我想这是准确的。因为日本、韩国,尤其韩国,最近对创意产业非常重视。

    设计本身不是我们专业设计师独有的专用词,所有的国民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有两方面: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设计外在的就是设计手段,内在的是文化修养。现在年轻人因为都很忙,大家在一个竞争的年代里,能静下来读书或者静下来吸纳更多的知识,包括我在内,其实我们的知识文化还不够,所以要和年轻人同勉,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吸纳。

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知识不局限于平面,是多方面的。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文学、音乐、电影、戏剧等方方面面,在整个艺术当中吸纳更多的设计元素、设计的思路、设计的语言。我想今天书籍设计的状态已经在不断变化,而且更多的是年轻人的变化,一些优秀的年轻设计师他们作出来的书是与众不同的,是有概念的,是打破了商业垄断的,是注入了他们想象力的,这样的书我想会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就像最近几年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当中,我们年轻人的书在不断得到社会和世界的认同,去年南京年轻的设计家朱迎春,他的《木材》获得了莱比锡世界著名设计奖,就是非常概念的一本书,完全与众不同,这证明中国的设计师不缺乏智慧,缺乏的是社会对他们的认同,缺乏的是为年轻人创造一个发挥他们想象的空间,中国的设计会有很大的进步。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吕敬人
· [专稿] 杉浦康平杂志设计展开幕式
· 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半个世纪 中国展
· 张守义老师与他设计的图书
· [电子图书]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

亚博备用网址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yabo88备用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