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专稿] 费尔南多·波特罗的艺术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08-02-18 17:15:26 | 文章来源: 文/徐腾飞

  波特罗的艺术

  哥伦比亚的艺术至今保持着巴洛克艺术的风范,如果称一个人为“巴洛克艺术家”那是因为他愿意打破古典艺术的常规。关于空间的感觉,在文艺复兴的时期都是有限的,而到了巴洛克艺术家那里都变得无限广大。而这种无限大都是通过戏剧性的方法来实现的,通过营造出一种剧一般的幻觉表达出来。关于巴洛克艺术另外的两个重要角色就是光与影,它们的互动会增强所要表达主题的真实性,因而色彩、肌理、光线对效果的表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而,强烈身体动势会呈现出这样一些品质——丰饶、美丽与纵欲等都是最为显著的。

  对于“巴洛克”这个带有如此多而广并且富有内涵的词条来说,我们要把它用在当今世上的艺术家头上绝对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而且要严格约束的事。然而,当我们把它用到费尔南德•波特罗身上的时候,这是完全公正的,他也是当之无愧的。众多颠覆性的形象与方式构建了波特罗自己所特有的巴洛克世界。

  “画家经常画那些最为人熟知的东西,然而那些事物根植于我们孩提或是青春期的零星回忆中。”

  “我以艺术家为职业完全是因为我没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斗牛士。”
  ——费尔南多•波特罗

  本文在开篇已经提到他习惯于对麦德林镇各种场景的描绘,比如水果、野餐、斗牛、婚礼、教堂等。两米多高的具幅作品《橘子》(Orange,图二),通过橘子上面极小的空洞与小虫子的对比,让我们感到橘子的硕大无比。《有香蕉的静物》(Still Life with Bananas图三)中看上去稚拙、小而笨的刀叉与饱满膨胀的香蕉造成的反差更能让人觉得画面的饱满,桌布的褶皱也附和了这种饱和感。他画了很多以斗牛为主题,他没有成为斗牛士,他把斗牛场景搬到画布上的做法,是另一种实现他想要做一名斗牛士的方式。作品《查尔麦塔的死》(La muerta de Luis Chalmeta,图四)描绘了斗牛过程中查尔麦塔从跌落到死亡再到升天的一连串连续动作,颇具有高更作品《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味道,也有杜尚《下楼梯的裸女》的风韵——同一个人的连续出现,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中的人。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没有看到过大师的作品,他很难去表现他自己的艺术。”
  ——费尔南多•波特罗

  20世纪50年代晚期,波洛克进入了他极大程度的挑战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创作方法。1958年他在的了纽约古根海姆基金会(Guggenheim Fundation)的奖金,到了1960年他打算从那里钻研二战以来那里搜集到的各种美术作品。到6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已经接近尾声,他对于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姆•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与马尔克•罗斯科(Mark Rothko)大胆的革新敬仰不已。他不恪守现实事物本来面貌的这种精神也来自于他们的影响。他最在十字路口中徘徊,这样将更加速了他对于挑战造型传统的速度,在意大利的那段时间已经开始的亦是如此。

  波特罗热衷于古典大师作品, 因而导致他一系列对于古代大师作品的“临摹”。他擅长在名画里加入自己的特色和想法。用波特罗语言转述了大师的话,用波特罗特有的符号,重现了大师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他的一系列重复古代大师的主题的作品来体会。有著名的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妮夫妇像》、维拉斯贵支的《宫娥》等等。

 



图五 《凡艾克之后-阿尔诺芬妮夫妇像》
(After Van Eyck-The Arnolfini Wedding)
1978
布面油画
135×118cm



图六 《委拉斯贵支之后-宫娥》
(Menina After Velásquez)
1978
200×183cm



图七 《宫娥》(Las Meninas)
1656
321×281cm
迭戈·维拉斯贵支
(Diego Velásquez)






  但是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关于蒙娜丽莎的绘画。对于蒙娜丽莎的戏弄与调侃波特罗并不算始作俑者,杜尚早已把玩过。波特罗画过多幅蒙娜丽莎,《12岁的蒙娜丽莎》(Mona Lisa Aged 12,图八)描绘了他想象中儿童时期的蒙娜丽莎。而《蒙娜丽莎》(图九)也是他的得意之作,它的构图与达芬奇基本相同,只是用他特有的波特罗语言置换了画面中的诸多意象。充气般的脸庞让观众看后有要去捏弄的欲望,人物右后方的火山喷发情景表现得都是那样的幼稚、可爱。

  作家西西在与何福仁的《时间的话题》谈话中谈到:“那个画什么人和物都像吹了气的画家;我一直记得他画年纪小小、胖嘟嘟的蒙那丽莎,既天真又诡异,这是画家对成年蒙那丽莎那种微笑的探源,又是不同时期画家之间的对答。波特罗如今已名成利就了,希望他不要耽于守成。”

  他没有守成,在绘画语言,外在形式保持原貌的前提下,他通过置换主题的方式达到了创新的目的。这也就进而转向了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暴力”与“痛苦”

  “我因为伊拉克监狱发生的这些耸人听闻的暴力事件而感到非常愤怒,在这种情形之下创作出这些作品。起初我只是随便勾画了一些线条,后来开始上色,结果在这种‘大罪恶’的启发下创作出近50幅作品。”
  ——费尔南多•波特罗《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费尔南多•波特罗在近十五年的创作中,开始转向对社会事件的反应与批评。至少有170件作品(其中有油画,素描,雕刻)是涉及这类题材的。2003年伊拉克巴格达阿布格里小镇(Abu Ghraib)的美军虐待俘虏的照片被公布于世时,波特罗很快作出了回应。当时年已73高龄的他公开指责发生在巴格达监狱的耸人听闻的事件。这是一个轰动性的主题,总共包括素描及油画48幅。他没有用血腥可怕的画面来渲染,相反,仍旧艺术性的运用了一贯的壮硕胖大的角色来表达这个事件。疯狗在狂追那些裸体的囚犯,胖重的裸体被捆绑着,一个压着一个,遭受鞭打、忍受羞辱、血迹满身、被迫穿上女装••• ••• 这些作品都于2004年6月16日在罗马的帕拉左•韦尼兹亚博物馆(Palazzo Venezia museum)首次展出。

  在一幅关于狗与伊拉克囚徒的素描(图十)中,囚徒的可怜、狗的凶残不说自明,而文中选取的几张油画《监狱系列》(Abu Ghraib图十一、图十二)更让我们看到,在铁笼里,那些囚徒一个压着一个,他们被绑着手脚、戴着眼罩、浑身是伤。其他的此类作品有很多,仅从这几幅我们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所宣扬的民主自由已经可窥见一斑。

  他曾说过,这类题材的作品均不出售,他不是要以这种对社会批判的题材而盈利,相反,他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大家通过作品去一直宣称民主自由的美国人的行为。他用笔下那些看上去被折磨已近麻木的囚徒无情地讽刺了社会的丑恶一面,他们习惯了被压迫、对更多的折磨已经无力再感到痛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隐藏在内心的垂网
· [专稿] 2008禅猫东子艺术作品展上海
· [专稿] David Diao 个展——大亨里房子
· [专稿] 三影堂青年摄影艺术家联展
· [专稿] 杂烩川美——2008北京SHOW

亚博备用网址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yabo88备用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