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工作实录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08-03-27 09:15:37 | 文章来源: 东方视觉

历史是如何被挖掘的?

-----"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及挖掘工作实录

  章润娟

  2007年7月16日,高名潞教授策划的"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拉下了帷幕。这是无名画会展览在国内巡回展出的最后一站,该展是无名画会继1979年和1981年公开画展后的第三次公开展出。集中展示了无名画会艺术家在六、七十年代(包括文革中)创作的大量作品。其中最早的作品为赵文量创作于1956年的《大树麦田》。而高名潞教授主编的大型文献《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也由出版、发行到脱销。作为"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及文献编辑的全程协助者,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开始坐下来回顾和梳理这段充满诗意的历史挖掘工作。

  2006年7月16日,我正在电脑前翻译格林伯格的《先锋与媚俗》,突然接到导师高名潞教授的电话,说无名画会的挖掘工作要启动了。我7月22日到北京,7月23日在高名潞教授北京的家有个无名画会成员的座谈会。虽然学了四年艺术史,但无名画会对我很陌生,我问了一些艺术界人士,也不知道无名画会,足以说明这段历史被遮蔽的程度。23日上午,我赶紧在电脑上"百度"和"GOOLE"无名画会。网上资料并不多,只有马可鲁的《无名年代》,马健的《现代派艺术的开拓者--无名画会》,栗宪庭的《再访赵文量和杨雨澍》,以及赵文量、杨雨澍二人200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的简要报道。我和盛葳将这些搜索来的零星报道打印装订,仔细而又迅速地看了一遍。

  访谈座谈

  2006年7月23日,无名画会成员座谈会在北京高名潞教授公寓里如期举行,赵文量、杨雨澍、张达安、石振宇、马可鲁、郑子燕、韦海、张伟、李珊、刘是、汪晓波、刘戈等无名画会艺术家到场。三十年后再相聚,大家畅所欲言:艺术、人生、社会......时空交错,感慨万千。座谈会从下午三点持续至晚上7点,之后意犹未尽,晚饭时继续回忆往事至深夜,方才各自离去。[①]

  高名潞教授提出要给无名画会做一个详细的年表,这个年表要包括"无名画会成员的艺术活动纪实" 、"社会和政治事件"、"笔记、访谈与发表"三部分。7月24日下午一点,我和盛葳在李珊的陪同下第一次到赵文量、杨雨澍位于方庄的家收集年表的资料。他们的家拥挤不堪,密密麻麻堆着的是他们的毕生创作,在过道中都要依次侧身而过。窗帘早已破成了丝丝屡屡,家里除了床、椅、旧电视外几乎没有其它家具。

  由于无名画会从来没有被系统地研究过,只有少数几篇评论文章,无名画会的来龙去脉并未得到艺术史的学术梳理。为了收集到第一手资料,我和盛葳坐在赵文量、杨雨澍家一遍又一遍地和这两位无名画会的年长者考证:何时出生,何时学画,何时参加绘画补习学校,何时认识绘画同道,何时有集体活动,何时举办画展,甚至每一年做了什么事情......不断确认史实,一直聊至晚上11点,这整整十个多小时的谈话整理成了《赵文量、杨雨澍艺术活动纪实》,构成了《无名画会活动年表》[②]的雏形。抱着从两位前辈处收集来的文本资料,走在夜深人静的路上,我一直心绪难平。

  7月28日和8月1日王志亮和张丹纳先后到京,我们的团队壮大起来。开始日日夜夜处理访谈和艺术家交来的老照片、作品图片及简历。盛葳和志亮承担了大量需要熬夜的工作,他们不仅整理了《无名画会活动年表》中的政治、社会事件,还承担了上千张作品图片的整理工作。丹纳带病坚持工作拍了大量的图片并整理了很多文献。我7月30日和8月2日分别采访了马可鲁、李珊、张伟和无名画会成员的朋友包乐安。8月9日,高名潞教授再次去赵文量、杨雨澍家进行访谈,这是继7月17日第一次访谈后的第二次访谈。前后两次访谈分别整理编辑为《无名画会的早期活动--高名潞和赵文量、杨雨澍的访谈》和《无名画会与星星画会--高名潞和赵文量的访谈》收入文献《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③]盛葳8月10日电话采访了张达安,确认了他们早期在熙化美术补习学校的史实。然后我从艺术家简历、访谈、座谈和所有相关文章中摘取无名画会的蛛丝马迹编《无名画会活动年表》,并撰写每位艺术家的小传。虽然忙碌、劳累,但每天都很充实快乐。我们一起工作的情景颇像无名画会艺术家年轻时的集体活动。

  挑选作品

  8月中旬开始挑选参展作品,赵文量、杨雨澍作品最多,他们位于方庄的家拥挤得无法拍摄幻灯片。于是将他们的作品集中到德山艺术空间,高名潞教授挑出作品后,再一张张进行拍摄。赵文量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所有作品,无论配画框还是搬画,都要亲力亲为,如同爱护自己的孩子,抑或守护自己的生命。我们在登记和帮助他们量作品尺寸时,几乎都是带着手套进行,轻拿轻放,唯恐出现任何闪失。8月11日、12日、14日,盛葳、志亮、丹纳、我,四人在德山艺术空间连续工作三天才记录整理完两位艺术家的作品。

  8月17日,高名潞教授在北京酒厂TRA画廊选出了张达安的作品。8月20日在798石振宇工作室选出了他的作品。8月19日,李珊开车送高名潞教授、盛葳、志亮和我一起去郑子燕、李珊、马可鲁家挑选作品。在郑子燕家挑出了郑子燕、韦海、郑子钢的作品。在马可鲁家挑出了他的作品及邵小刚唯一的一幅《荷花》。

  而张伟、刘是、田淑英的作品则由他们分别带到我们工作室,由高名潞教授挑选。9月初,王爱和专程从香港赶回北京,于是高名潞教授、丹纳和我又于9月4日去她北京的住处选画。高名潞教授挑出的每位艺术家的每幅作品我们都一一拍照、记录、输入电脑。

  无名画会艺术家每人都有很多作品,尤其是赵文量、杨雨澍和李珊的作品大部分都尘封在箱子里,从未展出和面世,没有尺寸,没有年代,更没有作品名。为了展出需要,他们当场命名,由于需要命名的作品太多,李珊就索性给很多作品取名《无题》,年代标为70年代。赵文量甚至让我帮他给作品取名。因此我将他们的作品称之为"无名日记"。掀开放画的箱子,也就是敲开了记忆之门,前尘旧梦一一浮现。这些"无名日记"对他们而言是神圣而又私密的物件。从中可以看到许多故事,也可以感受到它们所珍藏的秘密。因此他们万分珍惜,不愿失却,惟恐损坏,因为失掉一件作品,就像丢掉一段刻骨铭心的生命。

  展览主题

  在看完无名画会成员的作品后,高名潞教授迅速拟定了策展方案,并根据作品确定了以下八个主题:1、记忆与想象,2、远郊,3、玉渊潭,4、什刹海,5、家,6、人物,7、荷塘,8、静物。无论是展览还是文献的图版编排都是按这八个主题进行的。尽管在广东美术馆和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展出时,由于展线有限,盛葳曾将相关作品进行两幅一组、三幅一组,甚至四幅一组的排列布展法以节约展线,但是在每个地方展出时都一直坚持高名潞教授从一开始就确定的这八个主题。

  目击者回忆

  8月底,无名画会的文献整理已经结束,高名潞教授三万多字的评论文章《无名画会--拒绝媚俗的悲剧前卫》[④]也已写完。突然高名潞教授听说陶咏白先生家有1979年无名画展的资料。于是我立即和她取得联系,并于9月1日上午和丹纳去了她家。听完陶咏白先生的口述并将她1979年无名画会研讨会的笔记记录下来后,我又接着问了她对1979年无名画展的感想,她谈了很多,我一一整理,经她9月23日过目后,将这篇文章确定为《对1979年无名画展及研讨会的回忆和记录》[①]收入文献《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历史部分。陶先生说这篇文章应该给刘迅、赵文量、杨雨澍看看,以确认史实。于是,9月24日,我和盛葳又赴赵文量、杨雨澍家,看到这篇文章,赵文量很快写了一篇《对1979年无名画展的回忆》,详细地将1979年7月9日,7月10日,7月12日及7月29日这几天展览的情况写了出来。没想到事隔30年,赵文量对1979年无名画展还这样记忆犹新。其中7月9日84岁高龄的刘海粟冒雨参观画展的回忆尤为生动,这篇文章同样收入文献的历史部分。[②]

  经过多方打听,终于联系上了无名画会和星星画会当年的支持者,曾经的北京市美协书记处书记刘迅。9月29日下午,TRA画廊的主持章晓红开车送我和盛葳去刘迅先生家。这是我第二次见到他。一进门,他先带我们看了一遍客厅里的他的作品,一张又一张。我将他发表于《美术》杂志1979第9期的文章《因势利导,繁荣群众美术活动》[⑤]打印稿给他,并告诉他这是盛葳从清华大学数据库上找到的,收入文献"目击者评论"了。他非常高兴,说自己手上已经没有这篇文章了。然后我将陶咏白先生的文章从头到尾慢慢念了一遍,边念,边停下问他是这样的吗?他不断地回答:没错。之后我们就无名画会和星星画会聊了很久,刘迅先生十分感慨地回忆了昔日往事和他的人生经历。两个小时转瞬即逝,怕打扰他休息,我们准备告辞。临走前在他家客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合影。刘迅先生一边对我说着地道的重庆话,一边坚持送我们到他家院门。看着我们上车后,像孩子似的挥动双手说"欢迎下次再来,下次一定要来,过来一起吃饭!"我从车窗探出头去,"我们一定会再来,等无名画会的文献出版后,一定亲自给您送过来。"车子渐行渐远,我的心情却无法平静:历史、艺术、人生,一切恍如隔世,让我百感交集,一时竟难以回过神来。

  9月29日,听赵文量说联系上了无名画会的另一位成员杨跃华。我们离开刘迅家后便直奔杨跃华家,他手上还有无名画会另一位艺术家曹晓梅的作品。当晚,便把他和曹晓梅的作品一起运至高名潞教授家。由于整本文献的资料已于9月12日交付阳光谷文化编辑、设计了。《无名画会活动年表》已来不及再一一补充杨跃华和曹晓梅的事迹了。遂在《艺术家小传》里补上了二人的小传。

  "无名"巡回展

  2006年9月9日下午,"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在北京Y.Q.K德山文化艺术空间和酒厂.ART国际艺术园的TRA画廊如期开幕。这一阶段共展出赵文量和杨雨澍141幅作品,展览持续至10月5日。开幕式上来了很多批评家和艺术家。在德山开幕时,刘迅突然出现在展厅,一时,大家急忙上前。刘迅是1979年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的牵头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无名画会艺术家早已和他失去了联系,但没想到这一次(无名画会第三届公开展出时),他正好路经此地,一听说无名画会在展览,便要进来看看。这不期而遇正是刘迅与无名画会的不解之缘。他也完全同意我这说法。

  10月10日至11月10日,"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第二阶段展览在北京Y.Q.K德山文化艺术空间和酒厂.ART国际艺术园的TRA画廊展出。此阶段参展艺术家为:张达安、石振宇、郑子燕、郑子钢、张伟、韦海、史习习(已故)、马可鲁、王爱和、李珊、邵小刚、刘是、田淑英、杨跃华、曹哓梅。共展出225幅作品。由于史习习2004年英年早逝,只留下了一幅作品《夕照203大院东楼》,为了纪念他,同时展出了他后期的两件雕塑作品。

  2007年1月30日至3月7日,"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 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参展艺术家为赵文量、杨雨澍、张达安、石振宇、郑子燕、郑子钢、张伟、韦海、史习习(已故)、马可鲁、邵小刚、王爱和、刘是、田淑英、李珊、杨跃华、曹哓梅。共展出291幅作品。

  2007年4月,郑子燕说找到杜霞了,此时文献已经出版了,所以《无名画会活动年表》和《艺术家小传》里没有杜霞的信息。在上海展出时加上了杜霞的三幅作品。

  2007年6月22日至7月15日,"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 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展出,参展艺术家为赵文量、杨雨澍、张达安、石振宇、郑子燕、郑子钢、张伟、韦海、史习习(已故)、马可鲁、邵小刚、王爱和、刘是、田淑英、李珊、杨跃华、曹哓梅、杜霞。共展出294幅作品。

  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赵文量深情回忆了刘海粟在1979年7月9日曾盛情邀请无名画会艺术家来上海展出的情景,但当时无名成员大都在工厂、食堂等工作,无法脱身,因此未能成行。而这次巡回到上海终于弥补了这一遗憾。上海是座时尚的都市。当我站在证大艺术馆门口,左边是上海的繁华盛世,右边是无名画会的前尘往事。凝视着那幅无名画会1975年北戴河写生的老照片,我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历史,仿若时光倒流三十年!

  北京、广东、上海,三地的巡回展出使这些城市的艺术界人士和普通观众得以目睹无名画会在文革中的另类创作。

  后记

  整整一年,我都在和无名画会的艺术家打交道。他们的艺术观,他们的创作历程,他们的作品,他们每幅作品的故事......我都一一牢记于心。这一幅幅展出的作品,就是一段段生命的呈现。每次布完展,走在宽阔的展厅中就如同在历史中穿梳。

  2007年6月18日,我在"新艺术、新批评--新一代批评家论坛"上演讲的就是《无名画会与审美现代性》,演讲结束后,这次论坛的特邀嘉宾和很多艺术家都和我谈起无名画会,他们认为无名画会的艺术创作是文革中的另类创作,改变了以往认为文革中没有真正艺术的看法。

  如今,再次输入"无名画会",不论"百度"还是"GOOLE"都会跳出铺天盖地的相关文章和报道,而一些批评家和艺术史家也开始在文章和著作中关注和提及无名画会。一段被忽略的艺术史开始重浮水面。我也由一年前对无名画会一无所知到被人称为无名画会的"字典"和"百科全书"。并先后为杂志写了《无名画会:构建美丽新世界》、《无名画会与审美现代性》、《无名画会考》等文章,还为无名画会艺术家马可鲁的小说《无名年代》写了代序《无名年代:一个怎样的年代?》

  对历史的挖掘与梳理总是艰辛而又充满诗意的,高名潞教授对无名画会的挖掘工作被赵文量及其他艺术家们称为功德无量。而在2006年10月初,高名潞教授甚至积劳成疾......整个过程,我有着太多的体验和感受,还有太多精彩的细节与生动的故事,在此就不一一记录了。总之,高名潞教授对无名画会的挖掘工作完美结束,但是人们对无名画会的关注还在继续......

  最后,摘录《无名年代:一个怎样的年代?》部分文字作为结语:

  无名年代,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西单民主墙、四月影会、无名画会、星星画会以及民刊《今天》、《沃土》、《探索》、《北京之春》共同组成了北京城70年代的一道壮丽景观......

无名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热情高涨的年代。群情奋起的"四五事件", 人头攒动的西单民主墙,记录真实的四月影会,耳目一新的无名画展,挑战传统的星星美展,深入人心的各类民刊,如火如荼的民主运动......这一个个侧影共同组成了蔚为大观的无名年代。

  无名年代,对他们每个人而言都不仅仅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往事,而是他们每个人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艺术、自然、社会、政治,无奈、传统、前卫、先锋......诸多因素汇合而成的人生。即使事过境迁,即使年过半百,都令他们今生今世永远魂绕梦牵。

  2007年8月写于北京

  [①] 座谈会内容见《三十年后看‘无名'--无名画会成员座谈会纪要》,载《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高名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175-194页。

  [②] 《无名画会活动年表》,章润娟、盛葳、王志亮编,载《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高名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255-310页。

  [③] 《无名画会的早期活动--高名潞和赵文量、杨雨澍的访谈》,《无名画会与星星画会--高名潞和赵文量的访谈》分别载《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高名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141--162页,第163-174页。

  [④] 《无名画会--拒绝媚俗的悲剧前卫》高名潞 中英文 载《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高名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011-140页。

  [⑤] 《因势利导,繁荣群众美术活动》刘迅 载《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高名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311-313页。

  [①] 《对1979年无名画展及研讨会的回忆和记录》 陶咏白,载《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高名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199-205页。

  [②]《对1979年无名画展的回忆》 赵文量 ,载《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高名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195-198页。


无名画会成员在北戴河写生时合影,1975年,后排左起:史习习、韦海、张伟、马可鲁、邵小刚、杨雨澍、赵文量、赵汝刚、石振宇,前排左起:郑子燕、王爱和、李珊。
1   2   3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陈曦、罗灵作品展
· [专稿] 中日当代艺术展
· [专稿] 月枕函香——曹娜绘画作品展
· [专稿] 六识·莲花枝—原曲当代六人展
· [专稿] 闪·艺术家连展

亚博备用网址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yabo88备用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