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专稿] 迎奥运、篆书美、窦德盛大篆书法展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08-04-28 16:37:40  | 文章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二、梅花香自苦寒来

  50余年前,窦德盛出生于陕西咸阳,其与大篆的缘源颇深。一来,古都咸阳自古便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中国秦朝统一文字——小篆就诞生于此,这里有着数不清的秦砖汉瓦、钟鼎碑刻、帝王坟冢……可以这样说吧:中国远古文明的足迹和辉煌的古老文化在此都可以找到她那博大的根系和茂盛的叶脉;二来,窦德盛家与咸阳博物馆相邻,他在童嬉中已被金石文字和古建筑薰染,幼小的他常站在青铜器、石雕和碑刻前迷恋忘返,尤其被篆书图画般的线条和古拙的气韵慑服;三来,庭训严明,令他从小便习弄书画,咸阳乃至陕西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为他酷爱大篆提供了独特的条件。那时家境贫寒,父亲就给他在后院平了一块土地,幼年的他常在此以泥浆练字,这种摹练,奠定了窦德盛悬肘临池的基本功,造就了他书写巨制大篆为主的艺术优势;而四处寻求废旧纸张,更使他珍惜每一次摹练机会而用心尤专,“文革”中,少年窦德盛没有被当时的学潮所影响,反而找到了不花钱的“大字报”纸张,翻过来练字,这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人提供了方便;青年的窦德盛到电厂当学徒,开始挤用仅有的二十元工资买些麻纸当宣纸用,后来,他大喜过望的发现,厂里检修用的滤油纸也有宣纸的特性,使他习字的纸品上了档次,书写水平也渐渐提高。

  为了学艺,窦德盛寻找各种机会,遍访金石文迹。他曾骑着破车子从咸阳跑到宝鸡石鼓山,曾在周原古老的遗迹上徒步奔波数天,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抓几把雪,晚上和农村的饲养员睡麦草,曾用身上仅有的4元5角钱和5斤粮票换拓片……认真研读的同时,往往是走一处古迹,访一次老师,便要对着碑帖、名迹体味、研练数月。一次,因为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坚持数日摹练冻坏了手指,没钱就医延误到化脓开刀,至今他右手中指留有3厘米长的刀痕。窦德盛不但有坚韧的一面,而且有勇于借“巨人”肩膀的胆识,他先后随著名书画家何海霞、张钖生、张晗、马兰鼎等先生学艺, 1970年代初,窦德盛在一位好友的家意外的认识了正“反省改造”的画家何海霞先生,那时何老因为买不到白糖做药引而发愁,窦德盛想尽办法买了二斤白糖送去,藉此向何老请教。在他送去的书画作品中,何老对其篆书独有好评:“书篆能得此功力,很有前途,但若要成自家气象,仍需增厚学养。”何老的话令德盛不但理清了在书画爱好中以篆书为主攻的思路,坚定了研篆终身的目标,更把钻研的目光从书法名著和碑帖拓宽到经、史、子、集等典藉,直到197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窦德盛一直在自己苦心营造的艺术天地里攀登。就读美院,为窦德盛渐臻佳境的艺术功力提供了一个系统而专业的发展空间,其书画造诣有了质的飞跃。

  陕西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挥毫泼墨写人生》,有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揹书包的幼童用一支废旧的大笔蘸着泥浆在地上笨拙地练字,写的就是窦德盛幼时苦练书法的情景。从那时起,这种苦练的情景一直伴他走到如今,多年来,无论工作和地位如何变化,无论生活条件多么不同,毫不影响窦德盛多渠道的苦读深造,当这一专题拍摄时,已经有西安电视台、咸阳电视台及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窦德盛的书法艺术,而当年那个对艺术充满憧憬的少儿已成为挥毫泼墨,运收自如的中年书画家。

  三、功底、学养和人品是窦德盛成败的关键

  窦德盛的书法“四体”皆宜,尤以大篆享誉书坛。他在接受中央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简述了他对大篆的艺术评价:“大篆是我们祖先用书写表达思想的最初形式,是我们祖先朴实又自在的艺术创造,其象形、会意等创造形式,其铁线、玉著形成的效果,不但具有笔画构造美也具有图画美,其书品呈现的一种原始的、自然而又古意盎然、别具匠心的美,其给人的身心愉悦是任何书体都难以达到的。”陕西是篆书之国,周、秦的发祥和兴盛地,祖居关中并自幼与文物结邻的窦德盛对篆书的挚爱与追求,正是对他生命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基因的调动和感应。而他怀着这样根深的信念孜孜以求,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篆书多为契刻于金石上的文字,又经岁月剥蚀,其特有的篆籀、金石气很难以笔墨在宣纸上再现,人们在临摹书写中往往会专于模仿而流于刻板、质木,又因为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以今人之胸臆写古人之书体,也应该创造性的赋于更高的审美价值,即如古代书论家张怀瓘所说:“学必有法,成则无体。”不但要“知其法”,还要“得其能”。窦德盛认为,书法家在继承中国传统书体的同时,需要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质,换言之,没有艺术个性的作品也许会在视觉上给人美感,却无法产生撼人心魄的审美效果。因为人类在不断进步,今人的综合素质不同于古人,书法结构不可变,而在书写过程中,其笔划形体上的变化却是必须的,机械描摹只能生产下品,刻意求变的最多是中品,真正的上乘之作,乃由艺术家的禀赋、学养、气质及人格综合形成的艺术品格,这种艺术品格自然、随意的凝聚和挥洒在笔端,奔走、腾挪出能显现作者个性的独特韵味。数十年来,窦德盛在力脱匠气上下了很大功夫,他阅读范围极广,又常常游走山水,怡养心性,在学养日见丰厚时,他在把凿刻于甲骨、金石上的线条变成宣纸上的文字,尤其把字体普遍较小的篆字放大成恢宏巨制而潜心探索,如何在轻若鸿毛的纸上保留篆书的凝重、古拙本色而笔转锋运间流出书者独有的笔韵,如何在结体布局上保持古朴格调而更为和谐生动,如何在书法的意蕴中表现出作者的生命形态和人格层面,个中深味、其中甘苦及奥妙已难表述。总之,经过数十年的苦练和修养,那个用泥浆在地上蹒跚学字的幼童窦德盛已在书画界名声鹊起,他的大篆已成为书坛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在窦德盛六十多平米的书房里,对着宽大的落地窗的主墙上,排挂着与落地窗同长的文天祥的《志气歌》六条屏篆书,一块块精制、飘逸的篆字,黑白相间,匀称有致的密布在宣纸上;左墙上是临篆的号称国家第一文物的陈仓石鼓文,字拳大,俊挺秀美,如花临壁;右墙上,是丈二匹《秦昭版》,字脸大,厚重力彻,牵人凝目;三对乒乓球台支起的书案上,正在应约篆写丈二匹巨幅《念奴娇.赤壁怀古》,字盆大,沉雄大气,扑面而起;真是,满目巨制佳构,一屋古韵墨香,但见那图画般的黑字在白纸上如印如刻,如腾如挪,笔法遒劲多骨,线条筋拔墨张,润之枯之,皆表现出一种挺进的笔意锋力。强烈的视觉冲击下,誰都会在这篆书世界里流连忘返。

  如今,身兼陕西几家书画院院长的窦德盛已多次在国内外书画大赛中获奖,其篆书作品不断被国家权威机构展出和收藏,被国内外知名人士索求,一时间惜墨如金,长安纸贵。2003年12月,北京荣宝斋举办了“窦德盛书法作品展”,五天的展出,首都书画界和许多部委领导,老将军纷纷到场助兴,众多的书画爱好者前来观赏、求字;他的篆书作品被荣宝斋、人民大会堂等收藏;他也被中国书法研究院、中国公关协会文化艺术部、中日交流协会书画部聘为常任理事;2004年春,窦德盛再次应邀赴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第一档案馆、故宫博物院、中南海警卫局分别收藏了他的作品,这些单位的领导热情会见了他。

  2006年,受中国书法家协会委托,窦德盛以大篆书写的2008北京奥运体育标识被北京奥组委正式收藏;2007年12 月,北京奥组委接受了窦德盛受中国书法家协会委托书写的20幅大篆精品的捐赠,这是北京奥组委至今接受的惟一的书法作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北京艺门展览
· [专稿] 朱隶 张君钢 双人摄影展
· [专稿] 赵牧阳“艺海活着”音乐专场
· [专稿] 朱屺瞻影像纪念展
· [专稿] 首届宋庄雕塑交流展

亚博备用网址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yabo88备用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